长期以来,贵州刺绣以其丰富的想象、独特的造型和自然大方的艺术魅力令人一见倾心,我们今天所见到的贵州刺绣,主要有苗族刺绣、侗族刺绣、布依族刺绣、水族刺绣等。刺绣技法有10多种:平绣、挑花、锁绣、堆花、贴布、打籽绣、破线绣、钉线绣、辫绣、锡绣、马尾绣等。而每个地区的每个民族的代表又自成风格。
陈显月,侗族刺绣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传承人,看她一身盛装安静地坐着,若不是穿针引线的动作打破宁静,你甚至会以为满墙的刺绣是一幅画,而她自己则是画中央异常炫目的那个元素。
陈显月盛装背后隐藏着的,却是她曾经的贫困生活,以及个人不停的奋斗历程。她告诉记者,体弱多病的父亲在她12岁那年不幸去世,家庭的重担一下子全压到母亲身上。由于没钱上学,年幼的她不得不辍学回家。割草、砍柴、挖田,干繁重的农活。
唯一令陈显月开心的是看母亲和姐姐刺绣。看得多了,她心里痒痒的也想学,但家里贫穷,连半截线头也无法满足她。一次,她在地上捡到一段十来厘米长线,便偷偷学着络太阳图案的圆心。姐姐看到后,连夸她络得不错。得到鼓励,陈显月顺势向姐姐要半截线,但姐姐摇摇头说不能给她。
之后,她东一截西一截地捡线头,并成功地绣制出一个完整的太阳图案,卖了3块钱。那3块钱对她极其重要,年幼的陈显月几次走进小卖铺都舍不得花,最终全买了线。有了线后,她正式跟着母亲学刺绣,并在短短两年内把母亲所掌握的所有刺绣技巧都学会了。“侗家姑娘学刺绣没有专门的老师,得靠自己的模仿能力和悟性,并勤问和勤练。”据陈显月介绍,她学完母亲掌握的刺绣技能后,开始向寨上的其他刺绣能手求教,学做侗家背带、绣花鞋,以及银帽等。“之后越绣越好,我就白天下地干活,晚上回家也熬更守夜地绣。”她说。
1987年,陈显月出嫁,其婆婆也是侗族刺绣爱好者,不仅帮她带孩子、做杂活,还给她的刺绣作品提出建议。这期间,陈显月的刺绣手艺趋于成熟。侗绣都是绣在侗家自己制作的土布上,要想把侗绣绣好,绣出特色,布料质量成为决定成败的关键一环。于是,陈显月开始学习侗家粗布制造技艺,从种植棉花到纺织棉纱直至织成侗家粗布,她一样不落地学习。“过程很辛苦,但必须掌握。”她说。
与陈显月同村的省级刺绣名匠龙冷香告诉记者,侗绣中的精品为北侗“盘轴滚边绣”,其制作需要一针一线的纯手工工艺,历经作模、打面浆、粘布(抿格边)、拟模、贴面、镶边和绣花等十几道工序,最能反映一个人的刺绣水平。“一件完整的‘盘轴滚边绣’背带要花一年的时间。”龙冷香说,即使是一块小小的背带,上面也要有龙、有凤、有蝴蝶、有花朵,要把农家人认为吉祥的图案尽可能地表现出来。她表示,陈显月不仅是制作背带的能手,对少女腰带、小腿包绑带、少女披肩、宝宝银帽及渚绫(侗家妇女盛装)等侗家民族特色刺绣工艺品也样样是行家里手。
1995年,陈显月在平秋镇街边开了一家小店,从事侗家刺绣工艺品及侗家染织工艺品的经营,研究侗家刺绣手工技艺从此成为她生活的主要内容。同时,她的小店也是当地喜爱侗家刺绣的妇女学习刺绣和交流技艺的场所。自2006年“多彩贵州旅游商品设计大赛”和“多彩贵州旅游商品能工巧匠选拔大赛”举办以来,陈显月的刺绣作品多次荣获“名匠”、“名创”称号,2010年10月,她被评为贵州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令陈显月没想到的是,2011年,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公布,她以侗族刺绣名列其中,成为锦屏县首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一辈子做刺绣,但没想能到这一步。”
之后,陈显月更加忙碌起来。各地邀请参展,前来求学的人也不断增多,她一时应接不暇。“(去年)9月去云南,10月去黄山,家里没待几天又赶来参加凯里银饰刺绣博览会。”令她感动的是,每次走的时候,学习刺绣的人都说,阿姨,你慢点走,再教教我们吧。“时间太紧了,没办法。”陈显月说。她表示,只要有时间,就会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技艺传授给当地妇女,以使侗族刺绣能更好地传承下去。据介绍,目前经陈显月培训的人员已达80人次,并带出了6个徒弟,使“盘轴滚边绣”这一民族技艺得到了更好的保护、传承和发展。
陈显月清晰地记得,自己绣的第一条背带卖了608元钱,那对她而言,仿佛是一个天文数字,高兴得她半天说不出话来。后来,价格不断上涨,每件卖到三千多元,现在价格已超过了四千。“看起来挺贵,但从经济的角度说,一条好背带制作时间至少半年,很多人还是不愿意学,而是选择外出打工。”但众多求学的人给了陈显月信心,她坚信:“选择打工的多,愿意学的也不少,侗族刺绣不会失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