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造吗???这把琴竟然用唾液制造声音!!!(图文)
皇帝天生与音乐有缘,不仅能顺手写出别人首次哼出的曲子的曲谱,还能演奏多种中国民族乐器。
所以,这次来雨卜苗寨,一听说当地有一位苗族民族音乐传承人,便立马来了精神。
说实话,苗族村寨我们去过不少,但却从未看到过纯正的苗族乐器果哈,也从未听说过果哈演唱。
今次在雨卜苗寨见识过了才知道,原来,这种乐器和演唱几乎处于失传状态。
说严重点,是正濒临灭绝
“果哈”也叫苗琴、牛腿琴、口水琴。本来,在苗语中果哈的发音是“给哈”(gi ha),相传东汉时就有了。
因为果哈的琴身看上去特像撮瓢,所以才叫果哈(苗语音译:果,即嘎,是乐器的意思。哈,是瓢的意思。)
从外形上看,果哈有点像小提琴,其琴身是用杉木或桐木挖空制成,全长50~80厘米。
果哈的共鸣箱较长,正面面板偏上方正中开有一个小出音孔。背板略呈弧形。琴头为方形,左右各置一个弦轴。
琴颈作为指板,张两条棕丝弦,琴面置有弦马。琴弓用当地特产的“都梭竹”(又称“棕叶竹”)作弓杆,拴以棕丝而成。
琴弓在弦外拉奏。两根弦多按五度关系定弦,一般定为c1、g1,也有定为小三度或四度的。果哈音量较小、音色沉闷,近似鼻音,多用于为传统史诗说唱伴奏。
果哈与其他民族弓弦乐器最明显的区别就是以人的唾液代替松香。
演奏者时而将弓毛放入口中,用唾液增加湿度,以加强弓弦摩擦,使之发音。
为与演唱语调的抑扬顿挫相配和,演奏者常常会用抹音或以手指压弦,从而产生滑音、倚音等特殊音效。
果哈的唱词分为较为严格的五字句,七字句和自由体三种。
果哈还有一种特殊的唱词格式“西松盈”,每句唱词都重复一次,但句尾的字要用同义不同音的字。
例如:上句末一字为“村”,则下句末一字可以用“寨”。 果哈的唱词内容广泛,有叙述历史事件、古代传说和神话故事的曲目,
也有爱情故事以及讲述民族传统习俗礼仪的曲目。
陪同我们的融水县旅游局的工作人员讲,雨卜苗寨有一位著名的果哈老艺人,名叫贾思平,今年已经77岁了。
听说我们要听果哈,贾思平老人乐颠颠儿地抱着果哈来到了寨子里的小广场上,有寨民特为老人家准备了一件民族特色的褂子。
第一眼看去,老人身材不高,略瘦,一脸雪白的络腮胡子,稀疏的眉毛竟然也悉数白了。
脸上纵横着一道道深浅不一的皱纹,两只手看上去沧桑感很强。也许是年纪大的原故,老人说话略显无力,而且只会讲苗语。
老人说,当年学果哈其实是为了生计,因为只要会唱果哈,就不用去干重体力活儿,而且日子过得也更滋润。
果哈老人贾思平一身经典苗装,第一眼差点以为是本拉登呢。。
隐约还是能看出,老人年轻时挺帅的,而且有文艺范儿
。
应我们要求,老人为我们演唱了几段。遗憾的是,无论是果哈还是老人的唱词,声音都非常弱小。
而且因为是苗语,我们根本就听不懂。问老人,答说唱的是有关青年男女的爱情故事。
。
谈到果哈技艺的传承,老人说,如今的年轻人已经没人愿意学这个了。言辞中透出深深的遗憾和无奈。
是啊,如今的文化生活越来越丰富,艺术表演也越来越精彩,给弱小的果哈留下的生存空间的确是越来越小了。
任何一种文化艺术形式的生存、发展乃至灭绝,都与当时的社会环境息息相关。
所以,对某种文化艺术形式是抢救还是任其自生自灭,社会上一直存在两种态度。皇帝明显持“任其自行发展”的态度。
皇帝童靴试了试,发现果哈这种乐器无论音色还是音量都乏善可陈。后来他对村妇说,这种乐器失传当属正常。
不过,毕竟果哈是苗族文化的一个重要元素,所以还是应该作为文物让它存在下去。如果能招到学徒到的话,最好能让果哈继续传承下去。
博主简介
- 意大利中部连遭地震袭击 天气恶劣难估受灾程度2016-10-30 10:10:26
- 西班牙欲加强安保吸引更多中国游客 提振冬季旅游2016-10-30 10:10:41
- 抢占长住旅游市场 泰国拟开放外籍游客5年签证2016-10-30 10:10:51
- “熊猫旋风”吸引欧洲游客 体验“虚拟旅行”2016-10-30 10:10:48
- 新加坡旅游局大中华区署长刘诗苹:"闺蜜游"为何青睐新加坡2016-10-30 10:10:30
- 外媒瞩目中国游客新形象:有惊喜 有期待2016-10-30 10:10:42
- 中国游客在日人均消费连三季度下跌 爆买已谢幕2016-10-30 10: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