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发布考古新成果 北周武帝原来长这样
光明日报记者 李洁 张哲浩
日前,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发布北周武帝宇文邕墓和北周开国皇帝宇文觉墓的考古发现及研究成果。记者从新闻发布会获悉,通过考古实证,目前可以确定北周帝陵的分布范围,还以科技考古方式对宇文邕的容貌进行了初步复原。
宇文邕头像复原图 新华社发
北周帝陵应分布于咸阳洪渎原
北周是中国历史上承上启下的重要王朝之一,奠定了隋唐大一统的基础。北朝后期,宇文泰凭借家族和自身的影响力,成为关中鲜卑集团的主持者。北周定都长安,历五帝,共二十四年。
1993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在陕西咸阳陈马村意外发现了一座北周高等级墓葬。根据出土墓志、金玺等重要文物,其墓主应为北周第三位皇帝武帝宇文邕及其武德皇后阿史那氏,该墓即北周孝陵。2022年,在基本建设考古过程中,考古人员又在咸阳北贺村发现了北周开国皇帝宇文觉陵墓,出土墓志显示该墓应为北周静陵。两陵墓相距约7.8千米。
北周孝陵未发现封土、陵寝建筑等设施。墓葬被多次盗掘,甬道出土武帝墓志;武帝棺椁出土金套管、玉珠、石灰枕、铁棺环等,武德皇后棺椁出土金花瓣、珍珠、微型坐佛等金步摇残件;后龛发现木箱朽痕,出土鎏金铜剪刀、鎏金铜镊子、鎏金铜耳勺等。武德皇后金玺和墓志为公安机关收缴,原应分别位于甬道、墓室。
北周静陵在墓室西北部填土内清理出大量料珠、玉块残块,东北部出土鎏金铜剑首,推测原有佩剑、玉组佩随葬。在墓室北部填土内有木屑、人骨,判断葬具为木棺,横置在北壁下。墓葬内出土随葬器物以各类陶俑为主,墓志置于墓室入口东侧。
结合宇文泰诸子墓葬的分布情况,从宇文觉静陵到宇文邕孝陵之间的区域是咸阳洪渎原北周墓葬的集中分布区,考古专家推测北周其余3座帝陵应该沿洪渎原的边沿分布。
首次以科技手段复原古代帝王容貌
头戴帝冕、清瘦英武、不怒自威——这是研究团队通过科技手段对北周武帝宇文邕进行的初步面貌复原,也是我国首次以科技考古方式复原古代帝王容貌,赋予历史以鲜活气息。
复原中国古代帝王容貌,最大的困难在于获得古代帝王完整的颅骨和高质量的基因组数据。复旦大学科技考古研究院文少卿团队用专门适用于古DNA的捕获探针,从北周武帝肢骨样本上获取了约100万个可用的基因位点,还原北周武帝头发、皮肤、瞳孔等关键特征。经过6年的反复尝试,终于“描绘”出宇文邕头像。
通过颅骨CT扫描和对头发、皮肤和瞳孔色素等相关基因位点的分析,研究团队认为:“北周武帝宇文邕拥有黑色头发、黄色皮肤和棕色眼睛,符合典型的东北亚、东亚人长相,与人们想象中鲜卑族相貌须发茂盛、发色偏黄和高鼻深目的特征大不相同。”
通过遗传学分析,研究团队发现,北周武帝宇文邕与古代契丹人、黑水靺鞨人以及现代达斡尔人、蒙古人存在最近的遗传关系,并估计宇文邕的血统有六成源于古代黑龙江流域的东北亚人群,三成源于古代黄河流域的农业人群。武帝家族谱系表明,他的祖母王氏可能是北方汉人,所以,武帝有约三分之一的古代黄河流域血统,这极可能是鲜卑皇族与汉人贵族长期通婚的结果。
整合分析已发表的鲜卑人基因组数据后,研究团队还发现,鲜卑人群至少有60%的主要血统来源于古代黑龙江流域的东北亚人群。同时,不同地理区域的鲜卑人内部存在一定的遗传差异,而这种差异很可能是鲜卑人在发展壮大的过程中与周边人群长期通婚融合的结果。这一发现,为南北朝时期贵族之间“胡汉融合”找到了直接证据,对于中古时期通过民族融合形成统一多民族国家意义重大。
《光明日报》(2024年03月30日 04版)
- 陕西发布考古新成果 北周武帝原来长这样2024-03-30 06:03:06
- 泄洪后,这里发现一件距今10万年的“象牙铲”2024-03-26 06:03:54
- 十大考古新发现探秘之四|史前楼阁建筑长什么样?2024-03-26 06:03:02
- 让楼兰“活”起来——千年神秘遗址的现代回响2024-03-25 06:03:06
- 202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揭晓 南海沉船遗址项目入选2024-03-23 06:03:05
- 甘肃礼县四角坪遗址成功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2024-03-23 06:03:00
- 202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揭晓2024-03-23 06: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