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屠岸:人类不灭,诗歌不亡(图文)
原标题:专访93岁著名诗人屠岸:人类不灭,诗歌不亡
93岁著名诗人、翻译家屠岸。
“生活中还是要多读经典、多读诗。”近日,93岁的著名诗人、作家、翻译家屠岸在北京接受中新网(微信公众号:cns2012)记者专访。他对诗歌的发展持乐观态度,并认为,诗歌是人类心灵的声音,“人类不灭,诗歌不亡”。
在八十余年的创作、翻译经历中,屠岸著有诗集《萱阴阁诗抄》、《屠岸十四行诗》以及散文诗集《诗爱者的自白》等作品。不久前,8卷本《屠岸诗文集》出版,将上述作品悉数收入,同时又整理收入了大量集外散篇作品。屠岸说,只要有感想,他还会继续写下去。
译诗需传达原作的神韵与内涵
1923年,屠岸出生于江苏省常州市。他本名蒋璧厚,自幼家学深厚,母亲是当时的一位才女,写诗、作曲、绘画、弹琴均有所长,在屠岸还在读小学三四年级的时候,母亲就开始教他读唐诗,读《古文观止》,这对后来屠岸成为一名出色的诗人、作家,起到了重要作用。
6月底,《屠岸诗文集》出版座谈会在北京举行。会后,屠岸(前排左三)与众嘉宾合影。人民文学出版社供图。
屠岸写诗,开始于少年时代。上初一时,他拿起笔写出了第一首诗《北风》;而后,就读于大学英文系的表兄推荐的《牛津英国诗选》和《英诗金库》则激发了屠岸对英文诗的浓厚兴趣。慢慢地,他在写诗的同时也开始译诗。2001年《济慈诗选》译本获第二届鲁迅文学奖翻译奖。2010年,屠岸获得中国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
诗歌到底能不能翻译?诗歌翻译如何才能尽可能保留精髓?对于这些问题,业内一直多有讨论。而在屠岸看来,译诗对翻译者的要求很高,不仅要将原作的形式传达过来,更重要的是要传达原作的神韵。
“美国诗人弗罗斯特曾说过,诗就是经过翻译失掉的东西。”屠岸觉得,这个观点并非完全没有道理,但是略微失之偏颇,“虽然可能语言不同,但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相通的,这就为诗歌的翻译提供了基础”。
《屠岸诗文集》(8卷本)书影。人民文学出版社供图。
当然,翻译家语言功底的优劣同样会影响到翻译成果的质量。屠岸说,正是因为有了好的翻译家,外国人才能知道李白杜甫,中国人才能知道莎士比亚与雪莱,“鲁迅先生曾把翻译家比喻为普罗米修斯:他把天火盗来送给人间,使人类摆脱了蒙昧。翻译家也起了类似的作用,使不同语言的民族能够了解彼此的喜怒哀乐”。
诗歌是人类心灵的声音
相较于其他文章体裁,屠岸一直偏爱写诗,古体诗、现代诗统统包揽。至今,他的床头依然习惯性地放着纸笔,只要有灵感,就会随手记下来,“说不定,第二天兴致来了,就能写出一首好的作品”。
“写诗是情感的抒发。”屠岸这样界定写诗的妙处,“如果能将内心情感通过一首好作品表达出来,那么对作家来说也是一种极大的愉悦”。
《屠岸诗文集》单本书影。人民文学出版社供图。
退休之后,屠岸的生活相对悠闲,但写作几乎一直没有停止。只不过,风格不再像年轻时那么激情奔涌,而是沉静了很多。他说,这是因为年纪大了,经历多了,感受生活的视角也会有所不同。
就在前段时间,女诗人余秀华的走红又引发了人们对诗歌现状的关注。有人认为,这不过是诗歌一时的“回光返照”,在现代社会,诗歌已经没有多少读者了。对此,屠岸觉得,虽然现在诗歌不像早前那么受欢迎,但也不用悲观。
“时代在不断变化,对于诗歌来说,就好像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浪潮,有时高些,有时低些。也许在这个时代,诗歌处于低潮,但也许下个时代就起来了。”屠岸认真地表示,“所以,如果诗歌暂时处于低谷,我们不要失望,更不要绝望”。
“生活中还是要多读经典、多读诗。”屠岸总结道,“应该说,诗歌是人类心灵的声音。人类不灭,诗歌不亡”。
- 「清和夜话」专访罗国锦:毕节苗族历史文化的探路人2020-06-29 11:06:13
- 邓珍玲:一个喜欢“瞎折腾”的文艺女青年2019-04-15 05:04:14
- 杨文标:深圳茶促会一个“茶”字树大旗2016-11-05 11:11:26
- 吴婷:内容是老虎,平台是狮子(图文)2016-09-06 05:09:58
- 专访佩顿:詹皇联盟最强 阿联会给湖人带来帮助2016-09-01 11:09:39
- 丁方:艺术创作应考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时代环境2016-08-30 01:08:13
- 《余罪》作者常书欣:卧底在生活中的热血无赖(图文)2016-08-26 05:08: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