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下朋友圈:越社交,越孤独?

作者:
发布时间:2016-08-13 15:33:38
来源: 中国青年报
原标题:线下朋友圈:越社交,越孤独?

  从表面上看,网络社交平台扩大了交际圈,降低了人们的孤独感。但事实上,网络社交越是聒噪,人们心里反而越容易孤独。英国伦敦大学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在社交网络伴随下成长的年轻一代虽不乏网络社交达人,但他们中不少人在现实生活中感到孤独,不爱出家门,缺乏社交能力,有的甚至“不敢接电话或应门”。

  “加我微信吧”,这是当下最主流的社交手段。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新近发布的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8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50.3%。网络社交的势力范围越发广泛,不仅逐渐取代传统的电话联络,甚至渗入到线下真实的生活圈,悄然改变当下民众的社交生活。

  网络空间消除了社交顾虑

  线上社交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比如方便快捷,所以特别容易受到年轻族群的青睐。一项针对大学生社交习惯的调查显示,57%的大学生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间超过5小时,日常生活基本“机不离手”。“社交网络具有低成本、传输速度快、多人同时交流等特点,符合当代大学生的需求。”

  但对现代人来说,网络社交的好处可不仅于此。扩大人际关系圈,更平等地对话,避免社交顾虑,才是我们越发深爱线上聊的主要原因。

  刚进公司的新人热爱跟同事线上交流,“因为才进单位大家不太熟,通过社交平台的点赞评论,关系才比以前近了许多”。爱交友的也常用线上交流,“之前跟朋友因为一些误会有段时间没联络了,后来在一个大群里先对话几句才又热络起来。”有了网络社交的铺垫,真实交流变得更容易融入了。

  IT工程师吴言是深度网络社交爱好者,他大部分的社交生活都发生于线上,网络联系人更数倍于线下朋友圈人数。在网上,吴言被朋友们戏称为“江湖百晓生”,他懂得多,文学艺术体育八卦都能侃侃而谈;有幽默感,思维活跃又妙语连珠;还热心,谁有生活困惑资讯难题,找吴言总能获得些帮助。吴言自己也坦言在网络上更“如鱼得水”,“可以在自己方便愿意的时候回复朋友,因为有很多斟酌字句的时间,表述也能更清楚。”

  心理专家分析说,这就是互联网时代的好处。“隐藏在ID之下的你来我往避免了面对面的人际碰撞,不仅有了回旋的余地,甚至给了彼此更多思忖言行的时间和空间。不同身份的人有了同样发言的权利和效率,现实生活中的种种社交顾虑,在网络空间似乎都一下消除。”

  距离感的消失让人没了安全感

  然而吴言的朋友小鹏却觉得,生活中的吴言是个“蛮无趣的宅男”。小鹏和吴言在一个大群里相识,因为两人都是积极发言者,很快就熟络起来了。后来群里说要组织线下活动,他俩作为主要负责人见了几次。小鹏觉得吴言跟网络上判若两人,言语枯燥,也不主动发表意见,翻来覆去就是几句“呵呵,好的,是吗”,要不就是“这个我要上网查一下”。吴言则解释说,自己不擅长也不喜欢线下社交,感觉面对面的眼神交流太贴近,距离感的消失让人没有安全感。此外,现实中的话是脱口而出的,无法删除更改,这也让吴言发表即时意见时会相对谨慎,生怕产生表达理解偏差。

  “所以虽然线上朋友圈的联络人有几百人,但实际上我还是更习惯跟原来的现实生活圈朋友联络,毕竟知根知底,不需要重建交友轨道,也更自在随意。”

  线上口吐莲花,线下沉默寡言,“双面人”吴言可不是少数,甚至有人因为太过依赖线上交流而弱化了线下真实交流的能力。

  武汉的杨先生就是个经典案例。报载,身为“群主”的杨先生在群里具有很强的交流能力和号召力,但现实生活中他和同事交流有困难,甚至很熟的同事他都只敢用聊天工具“说话”。武汉大学中南医院高级心理咨询师肖劲松认为,杨先生过多依赖网络交流加剧了他现实中的社交障碍。

  心理专家表示,网络的虚拟性为我们制造了一种幻觉:我们有人陪伴,却无须付出;我们彼此连接,又可以互相隐身。沟通似乎变得轻松了,然而没有眼神和动作的虚拟社交,久而久之会令现实交际能力退化,导致社交障碍甚至自闭症等心理问题的产生。“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并非只有文字那么简单,而是辅以相当丰富的肢体语言和表情动作。网络平台对人交际能力的训练大打折扣。”

  网络社交越聒噪内心越孤独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我就站在你的面前,你却在刷手机。”

  从表面上看,网络社交平台扩大了交际圈,降低了人们的孤独感。但事实上,网络社交越是聒噪,人们心里反而越容易孤独。英国伦敦大学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在社交网络伴随下成长的年轻一代虽不乏网络社交达人,但他们中不少人在现实生活中感到孤独,不爱出家门,缺乏社交能力,有的甚至“不敢接电话或应门”。

  享受网络社交各种好处的吴言承认,点赞之交淡如水,网络人际关系其实很脆弱。“喜欢就加好友,但在现实生活中长久不联系的朋友,网络中加了好友,也还是不会联系。一言不合就删除,虽然删除的时候感觉痛快,没有心理负担,但对方也更容易感到挫败和伤害。”

  此外,盛行广告、鸡汤、炫富的网络社交也并不比真实社交美好太多。最著名的案例就是澳大利亚网红少女欧尼尔。她在某社交网络铺出无数美照,吸引了近60万粉丝。但事实上这些都是精心表演的虚假生活。因为网络社交与真实生活之间的裂缝越来越大,欧尼尔感觉迷失了自我,最后痛下决心,退出虚拟社交。

  然而孤单真的是社交网络的错吗?心理专家并不以为然。“在互联网已经渗透到社会每一个角落的当下,即便没有现有的某圈某信,也会出现另外的App。”

  说到底,这些社交平台不过是载体,真正起决定作用的,还是运用这些载体的人。与其埋怨社交网站隔阂了现实交际,不如多调整自我心态,更积极地融入社交生活。

 
 
(责编:马玲玲、关飞)
 
>更多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地方新闻 | 国内新闻 | 国际新闻 | 社会与法 | 社会万象 | 奇闻轶事 | 娱乐热点 | 明星八卦 | 综艺大观 | 影视快讯 | 楼市资讯 | 地产要闻 | 地方特色 | 饮食健康 | 厨房百科
车界动态 | 新车上市 | 购车指南 | 体坛要闻 | 篮球风云 | 国际足球 | 中国足球 | 投资理财 | 证券基金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免责申明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中地网,未经书面许可不得转载。
本站所刊登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栏资料,均为中地网版权所有,部分作品由用户提供,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本站所做之广告均属其个人行为,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站新闻爆料:924028811@qq.com  网站广告投放(+86)0851-83809958  手机:15086320111   QQ:924028811   技术支持:贵州中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备案标识贵公网安备52050202001312号     黔ICP备12003314号-3 


中地网版权所有,未经许可,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2
www.chinaerea.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