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985”到“双一流”,别只换个马甲
一个时代结束了,继之而起的另一个时代,希望不会只是简单的押韵。
教育部官网日前宣布“985”、“211”等一批文件失效,对此教育部回应称,将“985”和“211”等统一纳入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拟于年内启动新一轮建设。
天下苦“985”和“211”久矣,非“985”和“211”的高校不满之情溢于言表。这两个工程最为诟病的地方,就是经费、师资、项目等资源高度集中在这些名校,导致高校教育严重失衡,旱的旱死,涝的涝死。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中国高校用钱,在很大程度上依赖财政拨款,挤进“985”和“211”意味着财源滚滚,获得从中央到地方的层层支持。这种钱的差距导致了高校的门第之分,士庶有别,从入学到就业,一步领先,步步领先。与之相反,则一步落后,步步落后。甚至,“985”和“211”的差别也是天上地下,贵州大学是“211”,不是“985”,“从解放后到现在,得到中央财政支持的钱加起来抵不过浙江大学一年”。
因此,从“985”、“211”到“双一流”,一定要有些变化,否则旧酒装新瓶,多了一层折腾。“985”和“211”的要害是钱,初心可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但最后却变成钱和特权的固化。“双一流”如果不想重复前者的套路,要害就不能再是钱,尽管钱当然很重要。它的要害应该是人,如何培养人才、吸引人才和留住人才。
给钱很容易,但把钱用好很难。“双一流”大学依然是立项拨款的旧瓶,入围便有钱分,但旧瓶要装新酒。好消息是,在这一点上“双一流”的拨款对象明确从单一的高校扩展到学校、学科并重,雨露均沾,这自然是个进步。但进步如果只限于此,便是隔靴搔痒,换个马甲。
事实上,“双一流”建设必须匹配高校教育体制的改革,才能发生化学反应。高校的科研经费分配管理制度改革、去行政化改革都要跟上,但更重要的是,高校充分尊重人才规律和学术规律,为人才和科研创造出一个自由宽松环境,以发挥人才积极性为中心,而不是以发挥官员积极性为中心。
论及教育和高校的话题,总是无法回避“钱学森之问”:我们的学校为何培养不出杰出人才?“985”和“211”在这个问题上做出了努力并有所建树,但难言成功。“双一流”这个仰望星空的目标,需要脚踏实地的制度供给。钱当然重要,但钱只能解决一部分问题。
将视野放宽,我们会发现,中国教育有两个不平衡,横向是东部沿海与中西部的不平衡,纵向是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的不平衡。这两大不平衡已经棘手,“985”和“211”又在高等教育里再造一个不平衡,三种不平衡犬牙交错,使得我们在教育领域的每一步改革都是牵一发动全身,成本极大,而且越来越大。所以,“双一流”不仅要变,而且要快。
- 辽宁陷入经济负增长泥潭:债务率三年翻番2016-07-09 05:07:30
- 法兴银行:欧元不可能再跌至周期性低位2016-07-09 05:07:48
- 南航A380盈利艰难拖累整体业绩 商务客源不足成最大软肋2016-07-09 04:07:55
- 互金进入大规模排查阶段 网贷平台如何合规成重要课题2016-07-09 04:07:50
- 揭秘宝能系背后惊天银团:调动20多家金融机构2016-07-09 04:07:25
- 银行票据违规波澜再起 宁波银行曝32亿风险事件2016-07-09 04:07:02
- 亚马逊股价创历史新高 市值逼近伯克希尔2016-07-09 04:0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