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暑期实践缘何“成色不足”

作者:
发布时间:2016-08-15 17:00:27
来源: 中国教育报
原标题:大学生暑期实践缘何“成色不足”

“参加‘三下乡’活动既是做公益,也能学到好多。但有时候遇到一些老伯老姨来问诊,我们不懂,就觉得很无力。”王枫是广东医科大学大三学生,不久前刚结束“三下乡”之行,谈及其中的遗憾,她言语中透露着些许无奈。

作为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的一种重要形式,大学生暑期“三下乡”至今已实施近20个年头,在推进素质教育和大学生全面成长中起着重要作用,但其落实情况和长效机制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也是各种形式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普遍面临的。

专业知识储备不够、经验不足、前期准备不充分,是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一大短板。汕头大学教师肖亮恩曾连续3年带队并指导大学生社会实践调研,在他看来,短期调研获取的数据有一定效用,但样本量显然不足,“大多没有进行充分的思考和研究”。

学生能力不足、准备不充分的现象也暴露出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组织机制的欠缺。中国农业大学团委副书记韩保峰认为,学生能力不足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但其中有些问题可以通过前期学校组织培训和指导老师指点来减弱甚至避免。“这是个系统性的工作,把住入口关比较重要。”韩保峰说。

“实践过程中老师的指导也同样重要,对实践要进行总体规划和指导,还要对实践目标进行评价,指出学生的不足。”华北电力大学团委书记王集令说。

但在现实中,指导老师作用的发挥往往参差不齐。南京大学的小梁在大一暑期曾参加一项社会调查,“指导老师没起多少作用,前期一直没联系过,最后跟他说了选题,聊了论文就通过了。”小梁说。

“指导老师的作用很重要,他们积极性不高的原因之一是学校的激励机制不完善。”韩保峰说。

同样的问题也出现在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成果的评价上。“有些高分实践团队可能并没有做什么扎实的实践调研,实践了两三天,玩了七八天,但是后期案头工作特别到位,一样能拿高分!”就读于北京某高校的小柯抱怨说。在他看来,学校对实践成果的评价主要依据文书报告和答辩情况,而非实践的实际实施情况。

有收获,但含金量不高,过程不规范,让更多大学生在暑期社会实践面前慢下了脚步。

“找一个有趣的课题不容易,学校要求也不高,大家‘能水则水’,积极性自然高不起来。”北京理工大学学生黄俊鹏坦言。

韩保峰认为,社会实践随着时间一直在变化,当下学生对实践的目标不应设得太高,要回归本质,即“使学生对社会有一定的认知”。“现在农村不差大学生带来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他们通过这个过程来学以致用,同时变得更有人文性。”韩保峰说。(林馥雯)

>更多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地方新闻 | 国内新闻 | 国际新闻 | 社会与法 | 社会万象 | 奇闻轶事 | 娱乐热点 | 明星八卦 | 综艺大观 | 影视快讯 | 楼市资讯 | 地产要闻 | 地方特色 | 饮食健康 | 厨房百科
车界动态 | 新车上市 | 购车指南 | 体坛要闻 | 篮球风云 | 国际足球 | 中国足球 | 投资理财 | 证券基金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免责申明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中地网,未经书面许可不得转载。
本站所刊登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栏资料,均为中地网版权所有,部分作品由用户提供,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本站所做之广告均属其个人行为,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站新闻爆料:924028811@qq.com  网站广告投放(+86)0851-83809958  手机:15086320111   QQ:924028811   技术支持:贵州中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备案标识贵公网安备52050202001312号     黔ICP备12003314号-3 


中地网版权所有,未经许可,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2
www.chinaerea.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