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新型研发机构数量冠全省

作者:
发布时间:2016-11-03 16:00:59
来源: 南方日报

 原标题:穗新型研发机构数量冠全省

  近日,广东省科技厅公布了第二批广东省新型研发机构名单(2016~2018)。其中,广州地区有16家新型研发机构入选,数量位列全省第一。加上此前第一批入选名单中的28家,目前,广州一共有44家新型研发机构,数量位列全省第一。

  记者梳理发现,此次广州入选的新型研发机构中,主要集中在先进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信息技术等新兴产业。其中,黄埔区有9家,南沙和天河各2家,花都、越秀、海珠各1家。清华珠三角研究院等4家为院校与政府共建,广州智能装备研究院等10家为企业自建,广东省网络空间安全创新技术研究院等2家为传统科研院所转型成立。

  传统科研院所如何与市场经济对接,他们的创新成果如何转化为市场成果,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而新型研发机构的指向性非常明显,既满足了市场的需求,又推动了产业的发展,尤其在实现科技成果产业化方面,表现抢眼。

  新型研发机构的崛起,犹如播撒在“世界工厂”的种子,将引发一场创新风暴。它们将带来怎样的变量?它们与数量庞大的工厂、企业将不断擦出怎样的火花?

  “四不像”到底“像”什么?

  研发机构之所以能兴起,肯定有优于传统科研机构的“新东西”。

  新型研发机构被称为“四不像”:既是大学又不完全像大学﹔既是科研机构又不像科研院所﹔既是企业不完全像企业﹔既是事业单位又不完全像事业单位。

  记者采访多位新型研发机构负责人发现,相比事业单位,新型研发机构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独立核算,自收自支,运营机制更灵活。也就是说,研发机构自负盈亏,也有可能因经营不善倒闭。人员聘任上更加灵活,例如,可以聘请外国人。

  相比企业,新型研发机构定位于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着眼于孵化高科技企业,兼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可以说是不以销售产品获得利润为主要目的,而是有“传帮带(孵化)”出更多创新型企业的社会责任。

  相比传统科研院所,新型机构服务于科技成果产生、产业化、企业孵化的全过程,功能有创新。新型研发机构不再将科研成果束之高阁,留在纸上。而是更多着眼于“市场需要什么,就研发什么”。

  而相比传统院校, 新型研发机构融入了创新文化,以实践性创新为主业。不再是以教授上课,学生听课为主,而是增加了更多“课外实践”,走出校门,听市场“讲课”。

  此前,一则新闻引起关注:海归科学家在生物健康研究院研发出世界首例诱导多功能干细胞猪,破解了利用猪iPS细胞制造克隆猪的世界难题。

  国外专家的回归带来的不仅是技术的进步,还有研发机构的全球视野。中科院广州生物院党委副书记侯红明说,以前事业单位难以招来外国专家,甚至不允许外国人担任主要职位,但在新型研发机构中,就能够突破。目前,生物院已经形成一支优秀的国际化人才队伍。95.4%的全时研究员曾在欧美发达国家工作过(外籍人员17位),外籍人员正高级研究员(学术带头人)占4成。“只看技术水平,一碗水端平,这是我们对全球人才的管理规则。”侯红明说。

  在侯红明看来,“外界说的‘四不像’是表征,本质是研发机构一切向”才“看,业务上不再纯粹承担国家和政府的项目,导向从政府立项转而对接市场需求。”

  新型研发机构缘何因“新”而“兴”?

  当前,许多新型研发机构,正日益打通、整合了从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再到产业孵化和市场销售的全创新链、产业链和资金链,从根本上解决了科研与产业“两张皮”的问题。

  “科学家原始创新理念有时候距离产品太远,市场不认可,那么创新的意义就无法体现。”巨轮智能研究院行政总监洪润龙介绍,巨轮研究院一直根据客户的需求做研发,帮其定制一些自动化的单元,生产线、机器人的单体,进行有意向的销售,从而实现盈利。“创新要从传统意义上的发文章、埋头调研、自由探索转向以市场为导向的科研与产业的结合,也是新型研发机构的兴起的源动力。”

  得益于珠三角产业转型升级的迫切需求及社会资本的踊跃,从去年以来,“四不像”在广州的发展实现了“加速度”,一批新型研发机构集中涌现,全球创新资源与人才集聚广州,与广州及其经济腹地的产业、企业发生化学反应,为创新驱动提供源源不断的动能。

  去年底落户广州的清华珠三角研究院,在半年多时间里已成立8个研发中心。汇聚了来自清华大学、东北大学王国栋院士、斯坦福大学等全球名校的科学家团队。

  “我们采取'1+1'的研发模式,为每一个研发中心搭配一个相应的企业,共同来进行产业化研究,让创新更贴近市场。”清华珠三角研究院技术创新部部长李启荣表示。

  今年,由中科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以下简称中科院广州生物院)胡文辉课题组与华南新药创制中心共同开发的抗阿尔茨海默症1.1类新药—GIBH130及其片剂获得了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CFDA)颁发的“药物临床试验批件”。并以4500万元转让给广州吉美博抗体药业有限公司。研究院在促进科研成果快速转化方面,累计转化合同金额超过数亿元。

  “新型研发机构在广州能够诞生并迅速发展,说到底,与广州及背靠珠三角的产业形态以及市场化程度密切相关。”李启荣说,新型研发机构的核心竞争力,是通过科研成果的产业化赚到钱,如果广州的产业形态不是应用型的,或者说市场化程度不够,新型研发机构将很难有作为的空间。(陈思勤)

>更多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地方新闻 | 国内新闻 | 国际新闻 | 社会与法 | 社会万象 | 奇闻轶事 | 娱乐热点 | 明星八卦 | 综艺大观 | 影视快讯 | 楼市资讯 | 地产要闻 | 地方特色 | 饮食健康 | 厨房百科
车界动态 | 新车上市 | 购车指南 | 体坛要闻 | 篮球风云 | 国际足球 | 中国足球 | 投资理财 | 证券基金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免责申明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中地网,未经书面许可不得转载。
本站所刊登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栏资料,均为中地网版权所有,部分作品由用户提供,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本站所做之广告均属其个人行为,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站新闻爆料:924028811@qq.com  网站广告投放(+86)0851-83809958  手机:15086320111   QQ:924028811   技术支持:贵州中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备案标识贵公网安备52050202001312号     黔ICP备12003314号-3 


中地网版权所有,未经许可,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2
www.chinaerea.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