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门关:一座边塞古城的“文化复兴”
一座雁门关,半部华夏史。
雁门关是我国著名的边塞重地和军事重镇,自古有“得雁门而得天下”的说法,关下的代县倚雁门而控中原。位于山西省忻州市北部的代县,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古称“代州”“雁门郡”,悠久的历史赋予了这座边塞古城厚重的文化底蕴。走在古城,随处可见上千年的古建、古街、古道,始终“活”在人们的生活中,代县也被誉为“活着的古城”。
代县不仅历史悠久,地下物产丰饶,铁矿储量居全省第二,金红石矿名列全国第二。这个曾经铁矿资源大县,如今扎实推进铁矿资源整治整合重组,有序开发、提档升级;打出全域旅游、黄酒专业镇、非遗产业化三张王牌,从“挖矿”到“挖文化”,走出了一条转型跨越的发展之路,古城正焕发新韵。
▲在高处远眺雁门关“一关两翼”的情景。图片均为新华每日电讯记者张磊摄
一座雁门关 打造全域旅游发展“领头雁”
站在雁门关景区高处远眺,山峦叠嶂的恒山山脉上,一座雄关,两翼长城,好似展翅苍鹰守护着边塞安宁,“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跃于眼前。
雁门关的边塞文化为历代文人墨客带来不竭的灵感源泉,李贺的《雁门太守行》写出了“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雄关的豪迈。这里也涌现出赵武灵王实践“胡服骑射”、昭君出塞和亲、杨家将御辽、抗日战争雁门关大捷等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传奇故事。
在代县,除了有“中华第一关”雁门关,还有中国仅有的19座释迦牟尼真身舍利灵塔之一的阿育王塔,“万里长城第一楼”边靖楼,华北地区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明代儒学建筑群代州文庙,“满门忠烈”杨家将宗祭之地杨忠武祠。全县共有历史文化遗址、遗迹433处,这一数据在全国也属少见。
代县县委书记崔峥岭说,代县近些年深度挖掘当地的历史文化和旅游资源,文旅产业发展势头日益强劲。借着5A级景区雁门关发展的“东风”,继续加大A级景区创建提档力度。围绕“名关”“名城”“名将”“名酒”“名吃”,打造文化体验、自然风光、遗址观光、度假娱乐、研学教育、红色旅游、生态休闲、乡村旅游等主要功能的旅游点。
全域旅游体系的建设既“唤醒”了沉睡的古城、古建,也“复活”了曾被人们遗忘的传统技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代县鹿蹄涧村的杨忠武祠门口,几位年过古稀的老人耍枪、弄棒、舞剑,在“咚咚咚”鼓乐声中打得精神抖擞、虎虎生风,引来围观游客的热烈掌声。
▲一位老人向游客展示杨家将武术。
杨家将武术现为山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杨家枪、杨七郎花枪、杨家鞭等多种形式。国家体育总局在代县帮扶工作中,对杨家将武术进行挖掘保护和弘扬。越来越多海内外杨家后裔纷纷来这里寻根祭祖,续写家谱,旅游观光。
一碗“雁门黄” 走出酒香也怕巷子深的困局
相传,北宋名将杨业在雁门关,率四千兵士迎战十万辽军,出征前每人饮黄酒一碗,既壮胆又御寒,最终取得大捷。这一碗黄酒伴着一代代戍边将士演绎了无数壮歌。
黄酒是中国最古老的发酵酒,素有“南派黄酒看绍兴,北派黄酒看代州”之说。宋代《酒名记》赞誉“代州金波又琼酥”;明末清初大医学家傅山,用代州黄酒研制出的“头脑”至今仍是餐桌上的美味。
代州黄酒曾跟随晋商走南闯北,但之后却一度淡出人们的视野。目前,代州黄酒将逐步打破酒香也怕巷子深的困局,打造中国黄酒品牌。
代州黄酒的酿制技艺已成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酿制过程需要蒸米、摊晾、加曲、发酵、压榨、灭菌等十几道工序。代县黄酒的独特口味源于当地特有的农作物——黍米,较南派黄酒具有更高营养价值和更好口感。
据介绍,代县目前共有15家黄酒生产企业。记者走进位于櫈草沟村的雁门山酒业公司,醇香的酒酸味扑鼻而来,工人们正忙着酿制琼浆。公司负责人郎作仕介绍,企业2020年成立后,引进的两台自动化设备,采用优质有机黍米为原料,在遵循代州黄酒传统工艺的基础上,与现代智能制造设备相结合,对传统黄酒进行多元化开发。
为改变消费者对代州黄酒长期形成的低端印象,雁门山酒业和代县其他酒厂合作,推出半甜半干型等18款系列黄酒产品,创出自己的中高端品牌,受到市场追捧。
代县县长张志杰介绍,2023年底,代县聚焦扩大产业规模、加快数字转型、培育原料基地、推进技术创新、完善基础配套、健全公共服务等,借助代州历史文化名城,建设古城黄酒主题文化街区;依托雁门关长城景区,打造“名酒·名关”酒旅文化示范区,雁门王酒业10万吨有机黄酒生产项目、有机黄酒酒堡项目;以“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推进建设1万亩优质黍米基地。
在距离雁门关主景区不到3公里的黄山沟里,一眼望去,殿宇轩昂,檐牙高啄,恍若置身于战国古城。9万平方米有机黄酒酒堡建设、装修工作接近尾声,今年将投入运营。届时,集黄酒博物馆、黄酒主题文旅体验、沉浸式民宿酒店、酒文化交流活动、5G数字文旅于一体的复合型商业运营体系将展现给游客,打造北方黄酒文化体验地。
10万吨高端黄酒生产线设备已配备完毕、整装待发。项目引进现代化、智能化、自动化黄酒生产线,对传统黄酒进行多元化开发。项目投产后,雁门王酒业将成为中国北方规模最大的黄酒生产企业和独具特色的北方黄酒展示基地。
一只“雁门虎” 拓宽传统技艺“出圈”路
“摸摸虎头吃穿不愁,摸摸虎嘴驱邪避鬼,摸摸虎身步步高升,摸摸虎背荣华富贵,摸摸虎尾十全十美。”在快手直播间,年过花甲的汪翀娥正给网友介绍她缝制的雁门虎。
雁门虎的创作人汪翀娥,于2008年10月创办了代县绣梦阁工艺品合作社。以挖掘、传承、发扬民间工艺为己任,她多次举办创业就业技术培训班,先后培训代工妇女、残疾人士和贫困家庭4000余人次,教会大家一技之长,解决很多农村妇女的待业问题,也使布艺、绢花、刺绣等民间传统手工艺得以发扬。
让非遗技艺活起来、非遗产业旺起来、非遗产品火起来,汪翀娥和她背后的绣娘们是个缩影。代县是“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当地非遗项目繁多,不仅有峨口挠阁、雁门民居营造技艺等国家级非遗,还有上阳花社火等100余项省级以下非遗。“代县绣娘”“代州古建匠人”等劳务品牌驰名国内。
崔峥岭说,代县是山西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县,发展非遗产业潜力巨大,将推动形成一批“非遗+”产业链,打造非遗集市、非遗街区、文创产品、旅游线路等文旅消费新场景。
代县通过全力打造杨氏古建、雁绣坊刺绣、雁剪阁剪纸、华亭琉璃、华勤泥塑彩绘五个基地,着力培育木雕、刺绣、剪纸、琉璃、彩塑五大品牌;接下来,将深入推进“非遗”项目进校园、进景区,举办文化与自然遗产日和非遗展览、展示、展演等活动。
▲润明饼业的工人们正在制作传统糕点制品。
代县润明饼业,以创始人张润明的名字命名。自2000年相继创办了“润明油坊”和“润明饼业”,挖掘古老生产工艺,采用压榨胡麻油,与地方面点相结合,做出了各种美味鲜香的传统食品,广受全县人民喜爱。20年来的发展,一个18平方米的小作坊已经成长为400多平方米的现代化食品加工企业。
“我们生产的月饼、混糖饼、麻花等广受好评,尤其是端午期间生产的秘制粽子更是供不应求,现在已发展到8家连锁店的老品牌。”张润明说,现在年产值达400万元,带动櫈草沟村26户家庭就业。
“推动‘非遗文化’转化为‘非遗产业’,代县将以绣花精神和工匠精神,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发掘地方特色产业、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开启乡村振兴新图景。”崔峥岭说。(新华每日电讯记者赵东辉 张磊)
- 雁门关:一座边塞古城的“文化复兴”2024-04-17 06:04:30
- “峰”景、“丰”景、“风”景 贵州这场文旅盛会结出累累硕果2024-04-17 06:04:23
- 贵州钟山2万余名苗族彝族同胞齐聚 共庆“三月三”盛典2024-04-17 06:04:19
- 贵州首个跨国旅游专列!“多彩贵州号”贵阳—老挝(万象)旅游专2024-04-17 06:04:22
- 贵州高质量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文旅繁花竞芬芳 融合发展出新2024-04-17 06:04:47
- 广西三月三假期南宁成全国旅游消费最“火”客源地2024-04-16 06:04:40
- 贵州绥阳全力推动双河洞申报世界自然遗产2024-04-16 06:04:01
- 贵州首个跨国旅游专列!“多彩贵州号”贵阳—老挝(万象)旅游专04-17
- 贵州高质量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文旅繁花竞芬芳 融合发展出新04-17
- 走遍千山万水 红色遵义醉美04-16
- 青青山水 悠悠古镇!春日里的贵州下司古镇景美如画04-16
- 重庆石柱:武陵山间绘春色04-15
- 第四届粤港澳大湾区中国戏剧文化节在澳门开幕04-15
- 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国际论坛)04-13
- 第十八届贵州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开幕式侧记:相聚万峰成林处 共享贵04-13
- 有“流量”更有“留量”!贵州持续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