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事记:纪念中国航天事业创建60周年

作者:
发布时间:2016-10-08 16:30:56
来源: 中地综合

1956年10月8日,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标志着中国航天事业正式诞生,中国从此开始着手建立自己的航天科技工业体系。如今,一个甲子过去,中国航天已经从一张白纸变成一幅壮美的图画;而新中国也已经从百废待兴成长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过60年发展,中国已经是名副其实的航天大国,并正在向建设航天强国的目标阔步前行。

1956-1977:“两弹一星”筑造大国地位

从20世纪五十年代后期到七十年代,中国独立自主地成功研制出导弹、核弹(含原子弹、氢弹),并成功发射了人造地球卫星。后来,人们将这几项工程合称为“两弹一星”。“两弹一星”为中国奠定了尖端科技基础,使中国真正获得了世界大国的地位。

1964年6月29日,东风二号中近程导弹发射试验成功,标志着中国的导弹技术走上了独立研制的道路。

1964年10月16日下午3时,在我国西部地区新疆罗布泊上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67年6月17日,我国的氢弹试验爆炸成功。

1966年10月27日,东风二号甲地地导弹载原子弹头的“两弹结合”试验爆炸成功,中国拥有了具有实战能力的导弹核武器。

中国“两弹”试验的成功,在国际上引起巨大反响。伴随着中国导弹的迅速发展,中国又把目标瞄准了人造卫星。1970年4月24日,“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发射成功。1975年11月26日,中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发射成功;11月29日,完成预定任务后,卫星成功返回,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返回式卫星技术的国家。

可以说,“两弹一星”极大地增强了中国的国防实力,保证了中国的国家安全,并确立了中国的大国地位。

1978-1991:中国航天进入发展快车道

1978年,随着改革开放时代的到来,中国航天事业与其他各项事业一样,步入了发展的快车道。以远程运载火箭发射成功和潜艇水下发射运载火箭为标志,中国的国防基石更加稳固;以第一颗通信卫星和第一颗气象卫星发射为标志,中国航天进入了卫星应用新时代;以长征三号和长征二号捆绑式火箭的发射成功为标志,中国航天技术进入世界先进行列。同时,中国航天也走出国门,迈向国际市场。

1982年10月12日,中国首次以潜艇从水下向预定海域发射运载火箭获得成功,使中国一跃成为世界上第5个拥有水下发射战略导弹能力的国家,标志着中国运载火箭技术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大大提高了国防实力。

1984年4月8日,长征三号火箭成功发射我国第一颗地球静止轨道通信卫星东方红二号并定点成功。这次发射标志着中国航天在应用卫星和运载火箭技术两方面的双重突破。1985年10月26日,我国对外宣布:中国自行研制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投入国际市场,承揽卫星发射服务。从此,长征火箭向世人撩开神秘的面纱,接受国际商业发射服务市场的考验和洗礼。

1992-2006:载人航天实现飞跃

1992年9月,中央决策实施载人航天工程,并确定了中国载人航天“三步走”的发展战略:第一步,发射载人飞船,建成初步配套的试验性载人飞船工程,开展空间应用实验;第二步,突破航天员出舱活动技术、空间飞行器的交会对接技术,发射空间实验室,解决有一定规模的、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第三步,建造空间站,解决有较大规模的、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

如果说从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两弹一星”奠定了中国在国际上有影响的大国地位的话,那么从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载人航天就是与之类似的实力代表。

1999年11月20日,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将我国第一艘无人试验飞船神舟一号发射升空,飞船环绕地球飞行14圈后在预定地点安全着陆。这标志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取得重大突破。

2003年10月15日,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载着中国第一名航天员杨利伟进入太空,环绕地球14圈后安全返回地面,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获得圆满成功。

2005年4月12日,神舟六号飞船升空,将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送入太空,五天后安全返回地面。中国载人航天实现了两人多天、航天员直接参与空间科学实验活动的新跨越。

神舟五号和神舟六号飞行任务的圆满成功,标志着实现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一步任务目标顺利实现。

载人航天工程是当今世界技术最复杂、难度最大的航天工程,需要许多高新技术的支撑。载人航天工程涉及众多高新技术领域,包括近代力学、天文学、地球科学、航天医学、空间科学等学科,以及系统工程、自动控制、计算机、推进技术、通信、遥感、新能源、新材料、微电子、光电子等,不在这些领域具备一定实力,难以开展载人航天工程;同时,载人航天工程提出的迫切需求,又带动了这些学科及领域的应用、发展和进步。

2007-2016:重大航天工程交相辉映

深空探测是当今世界科技发展的前沿领域,具有很强的基础性、前瞻性、创新性和带动性,对于理解保护地球、探索生命起源、引领科技发展、培养尖端科技人才具有十分突出的作用。

月球距离地球38万公里,是距离地球最近的天体,成为人类探索宇宙奥秘、向外层空间发展的理想基地和前哨站。与载人航天工程一样,我国的“嫦娥工程”也提出了三步走的规划。这三步就是“绕”、“落”、“回”。“绕”指的是研制和发射中国第一颗月球探测卫星,对月球进行全球性、整体性与综合性探测,以获取月球的三维立体图像等;“落”是指发射月球软着陆器,试验月球软着陆和月球车巡视勘察,就地对月球进行探测,并开展月基天文观测等;“回”指的是向月球发射软着陆器和小型采样返回舱,采集关键性月球样品返回地球。

2007年10月24日,嫦娥一号探月卫星发射升空。一个多月后,嫦娥一号传回的第一幅月面图像公布,标志中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圆满成功。

2010年10月1日,嫦娥二号探月卫星成功发射。此后三年中,嫦娥二号不仅完成了预定的任务,还飞离月球,执行了一系列拓展性试验任务,成为中国飞得最远的航天器。

2013年12月2日,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将嫦娥三号探测器准确送入地月转移轨道;12月14日,嫦娥三号探测器实现月面软着陆;12月15日,嫦娥三号进行了两器分离和互拍成像,成功传回五星红旗的图片,标志着嫦娥三号任务的圆满成功。

月球探测工程是我国第一次对地球以外天体进行的近距离探测。以往我国开展的航天活动,全部是在地球引力场作用下的环绕地球运动的航天器,实现对地遥感、通信、数据传输、载人飞行等任务,而且我国此前航天器到达的地球最远距离仅为7万千米。而要实现月球探测,则必须使航天器飞出地球引力场,进入到38万千米远的月球引力场,需要克服一系列技术难关。中国航天人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精神,硬是在较短的时间内攻克了道道难关。我国探月工程起点高、有特色、有创新,具有很强的科学性、探索性和开放性,树立起中国航天的第三座里程碑。

在探月工程高歌猛进的同时,中国的载人航天工程也一次次取得重大突破:

2008年9月25日,神舟七号飞船搭载航天员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升空。9月27日,翟志刚成功进行空间出舱活动。

2011年9月29日,中国第一个目标飞行器和空间实验室天宫一号发射升空。11月1日,神舟八号飞船发射成功。两天后,神舟八号与天宫一号进行空间交会对接。组合体运行12天后,神舟八号飞船脱离天宫一号并再次与之进行交会对接试验。神舟八号任务标志着中国成功突破了空间交会对接及组合体运行等一系列关键技术。

2012年6月16日,神舟九号飞船搭载航天员景海鹏、刘旺、刘洋发射升空,刘洋成为中国首位进入太空的女航天员。飞行期间,神舟九号飞船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分别进行了自动交会对接和手动交会对接,6月29日,航天员安全返回地面。

2013年6月11日,神舟十号飞船搭载航天员聂海胜、张晓光、王亚平升空。神舟十号在轨飞行15天,进行了一系列空间科学和技术实验,并开展了中国航天员首次太空授课活动。

2016年6月,长征七号首飞任务顺利完成,拉开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又一幕大戏——空间实验室任务的序幕。空间实验室阶段的任务目标是突破和掌握货物运输和补给、航天员中期驻留、地面长时间任务支持和保障等技术,开展较大规模的空间科学实验与技术试验,为空间站建造和运营积累经验。根据任务目标,空间实验室任务共安排4次飞行,9月中旬,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发射成功;10月中旬,发射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11月中旬飞船返回舱返回;2017年4月中旬,发射天舟一号货运飞船……

与此同时,我国的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北斗导航系统等列为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的航天工程也在逐步实施,并取得重要成果,各类应用卫星和卫星应用获得长足发展;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发射成功记录不断刷新,新一代运载火箭踏上征程……月球探测工程、载人航天工程与这些重大航天工程交相辉映,谱写了中国向航天强国迈进的壮丽凯歌。随着载人航天、月球探测等工程的一步步实施,中国人的探索的目光将瞄向更遥远的星空,中华民族必将为人类文明作出更大的贡献。

>更多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地方新闻 | 国内新闻 | 国际新闻 | 社会与法 | 社会万象 | 奇闻轶事 | 娱乐热点 | 明星八卦 | 综艺大观 | 影视快讯 | 楼市资讯 | 地产要闻 | 地方特色 | 饮食健康 | 厨房百科
车界动态 | 新车上市 | 购车指南 | 体坛要闻 | 篮球风云 | 国际足球 | 中国足球 | 投资理财 | 证券基金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免责申明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中地网,未经书面许可不得转载。
本站所刊登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栏资料,均为中地网版权所有,部分作品由用户提供,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本站所做之广告均属其个人行为,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站新闻爆料:924028811@qq.com  网站广告投放(+86)0851-83809958  手机:15086320111   QQ:924028811   技术支持:贵州中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备案标识贵公网安备52050202001312号     黔ICP备12003314号-3 


中地网版权所有,未经许可,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2
www.chinaerea.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