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联一包”扶贫工作队多次深入印台 留下了什么

作者:
发布时间:2016-08-08 16:50:26
来源: 陕西日报

核心提示: 铜川印台,一个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贫困县区,20年来,省委组织部牵头的“两联一包”扶贫工作队无数次深入印台,早已与当地百姓心贴心、零距离。

陕西网

铜川印台,一个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贫困县区,20年来,省委组织部牵头的“两联一包”扶贫工作队无数次深入印台,早已与当地百姓心贴心、零距离。

近年来,省委组织部牵头陕西科技大学、省贸促会、中国电信铜川分公司等成员单位组成的扶贫“军团”,从资金帮助到项目实施持续“发力”,从硬件完善到智力支持不断“升级”,一幕幕“暖意涌动”的画面不断上演。

组织牵头 远结穷亲

“你瞧!这是樱桃主题广场,里面在建的是标准化公厕,配套还有垃圾消纳场、人工湿地……”周陵村党支书周延春告诉记者:“没有省上来的扶贫工作队,就没有今天的周陵村!”

周延春说的,正是省委组织部牵头的“两联一包”工作队。2014年9月,周陵村划归省委组织部对口帮扶,虽然包村干部换了一批又一批,可最初量身订制的三年扶贫规划却从未“断线”。

今年,村上27户贫困户还有了常“走动”的省城“亲戚”。省委组织部机关26个党支部与贫困家庭结成帮扶对子,力所能及解决生产生活上的难题。

20年如一日,省委组织部包扶力度只增不减,历任部领导极为重视,省委常委、省委组织部部长毛万春先后8次实地指导扶贫工作,并多次研究扶贫方案和措施。今年3月,又成立扶贫工作领导小组,为打赢脱贫攻坚战“保驾护航”。

事实上,作为扶贫“军团”的“领航人”,省委组织部高标准耕好自己“责任田”的同时,更是发挥自身优势为印台区扶贫、经济、党建出智出力,还无数次与省厅部门对接、协调,争取项目和资金。

在省委组织部牵头的“两联一包”座谈会上,第八批工作队特别邀请12个省级厅局为印台问诊把脉,最终确定项目26个,涉及资金近3.3亿元。第九批工作队“接棒”后再接再厉,不仅督促26个项目落地生根,还再次争取项目31个。

基础建设、移民搬迁、水源工程、危房改造……一个个项目让贫困村换新颜,老百姓得实惠。对此,印台区委书记赵富祥表示:“和扶贫工作队结上‘亲’,不仅有了分析问题直击要害的‘智囊团’,更有了助力印台下好脱贫攻坚、区域发展的先手棋。”

各显神通 抱团攻坚

如果将省委组织部比作扶贫军团的“航母”,那么各成员单位无疑是这艘航母上的“舰载机”。

金锁关镇柳树台村是省贸促会的联系点。在驻村工作队看来,除了修路、引水,完善基础设施,关键要想办法帮着贫困户拔穷根。去年杨凌农高会时,40多位村民跟着驻村干部出去“长见识”,不少村民带回了新良种、小树苗,有的表态要“跟着干部搞产业”。今年,工作队趁热打铁,协调2.2万株核桃苗,引导发展核桃产业,还带着村民种黄豆。

与柳树台村相比,陕西科技大学为包扶的王石凹村开出扶智、授渔、造血的“药方”,在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将着力点放在实施中草药、核桃、花椒、肉羊、肉兔、土鸡、陶瓷等传统产业和现代产业发展上。

“扶贫,不仅要善用自身优势,更要抱团合力攻坚。”作为扶贫“团长”,省委组织部工作队不止一次这样号召。

中国电信铜川分公司包扶的双碑村毗邻陈炉古镇,需要专家考察陶土资源,陕科大工作队立即找来材料学院的专家帮忙勘察;陕科大包扶的王石凹村迟迟不通宽带,中国电信铜川分公司工作队赶紧帮忙实现宽带全覆盖;省贸促会包扶的柳树台村人畜饮水工程缺少9.5万元,省委组织部工作队马上帮着协调资金……

在扶贫团的牵线搭桥下,省贸促会还将印台企业和产品推介到柬埔寨、泰国以及吉尔吉斯斯坦等丝路国家,为本土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引路助力。

党建夯基 造血发展

多年来,扶贫团成员留下的不仅仅是项目、资金等物质财富,更重要的是留下了“党建 扶贫”智慧财富。

省委组织部向阿庄镇湫洼村下派三批驻镇村干部“抓党建、助扶贫”,从健全制度、规范上墙、民主评议、“三会一课”等抓起,包扶干部不断为强党建“加码”。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党员阳光承诺、“联户叫醒”,在党员引领下,湫洼村人陆续接受了家政培训、烹饪技能、手工编织等多项培训,一技傍身的贫困户自信满满外出务工。

扶贫团成员单位也纷纷在“党建扶贫”的道路上同频共振,依靠党建聚人心,提心气,激活贫困村自身“造血”机能。“没有落后的群众,只有落后的方法。”陕科大下派的王石凹村“第一书记”从规范“四议两公开”抓起,在“给群众一个明白、还干部一个清白”的同时,也让一度猜疑的干群关系回归互信。

今年,印台区建立了以25名区级干部为组长、55名部门负责人和83名镇办干部为成员,以3-5个农村党组织为基本单元的扶贫攻坚包抓团队,并选派56名优秀干部担任“第一书记”。他们与扶贫工作队一起,持续加快印台脱贫攻坚步伐。

省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翟四虎表示,以省委组织部为牵头单位的扶贫工作队牵头引路,解决的不仅仅是印台区几万贫困人口的生计问题,而是通过“授渔”,提起摆脱贫穷的精气神,探索适合发展的好路径,为印台同步小康注入不竭内生力。

 

>更多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地方新闻 | 国内新闻 | 国际新闻 | 社会与法 | 社会万象 | 奇闻轶事 | 娱乐热点 | 明星八卦 | 综艺大观 | 影视快讯 | 楼市资讯 | 地产要闻 | 地方特色 | 饮食健康 | 厨房百科
车界动态 | 新车上市 | 购车指南 | 体坛要闻 | 篮球风云 | 国际足球 | 中国足球 | 投资理财 | 证券基金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免责申明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中地网,未经书面许可不得转载。
本站所刊登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栏资料,均为中地网版权所有,部分作品由用户提供,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本站所做之广告均属其个人行为,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站新闻爆料:924028811@qq.com  网站广告投放(+86)0851-83809958  手机:15086320111   QQ:924028811   技术支持:贵州中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备案标识贵公网安备52050202001312号     黔ICP备12003314号-3 


中地网版权所有,未经许可,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2
www.chinaerea.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