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真的不需要“职业打假人”了吗?(图文)

作者:新华网 卢俊宇
发布时间:2016-08-29 10:04:19
来源: 新华网

  新华网 卢俊宇

  工商总局近日发布《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施条例(征求意见稿)》,当中第二条的内容,引起了较多关注和讨论。其中提到“金融消费者以外的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以营利为目的而购买、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的行为不适用本条例。”这项有关“适用对象”的界定,也被认为是所谓的“职业打假人”将不再受消法保护。

  消息一出,就引发了很多争议。我们还需要不需要职业打假者,成为人们争论的焦点。

  依靠职业打假来拯救商品质量,其作用有限,更不是一劳永逸之举。最终,我们还是要靠执法部门和社会各界联动起来,一起抵制假货,逼仄假货制售空间,依法打假,依法维权,依法对制售假货行为课以重典,既维护消费者的权益,也维护商家企业的权益,让职业打假人自然消失。

  而现在的问题是,行政化的打假力度,没有明显的增强;法律范围内的打假路径,没有得到同步的拓宽,这时候急匆匆地欲减少对职业打假人的保护,难免会招致沸沸扬扬的议论。

  职业打假人的存在,一方面刺激了不正常的“职业打假”行业的出现,另一方面,因此而产生的诉讼也“耗费”了大量的行政资源。但不可否认的是,职业打假因为民间的、自发的形式,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行政化打假的不足,对于整体市场环境的净化,起到了积极的助推功能。

  相对于“不保护职业打假人”,政府部门更应该做的是对职业打假群体进行引导和规制,使之走向规范化、专业化,使之在净化市场方面起到更大的作用。

  另外,还应该鼓励普通消费者加强维权意识,降低消费者的维权成本,让每一个消费者都成为商家眼中“难缠”的“职业打假人”,才能减轻社会对于职业打假人的依赖,商家才会良心经营,不敢欺骗消费者,职业打假人群体才会慢慢消失,消费者权益也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保护。

  出台威慑力更强的“打假”行政条款,或是积极打造无漏洞的市场监管机制,唯有如此,对职业打假人的保护力度减弱才会具备现实的可行性,才能获得舆论和消费者的共同理解。

 

>更多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地方新闻 | 国内新闻 | 国际新闻 | 社会与法 | 社会万象 | 奇闻轶事 | 娱乐热点 | 明星八卦 | 综艺大观 | 影视快讯 | 楼市资讯 | 地产要闻 | 地方特色 | 饮食健康 | 厨房百科
车界动态 | 新车上市 | 购车指南 | 体坛要闻 | 篮球风云 | 国际足球 | 中国足球 | 投资理财 | 证券基金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免责申明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中地网,未经书面许可不得转载。
本站所刊登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栏资料,均为中地网版权所有,部分作品由用户提供,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本站所做之广告均属其个人行为,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站新闻爆料:924028811@qq.com  网站广告投放(+86)0851-83809958  手机:15086320111   QQ:924028811   技术支持:贵州中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备案标识贵公网安备52050202001312号     黔ICP备12003314号-3 


中地网版权所有,未经许可,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2
www.chinaerea.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