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大学者《自然》杂志发文:科技小院让农民实现增产增效
记者今天从中国农业大学获悉,国际顶级刊物《自然》8日发表研究论文《科技小院让中国农民实现增产增效》,这一成果由中国农业大学等单位的14名研究人员经过8年合作研究完成。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副教授张卫峰和入驻曲周科技小院的第一位研究生曹国鑫为共同第一作者,张福锁教授为通讯作者。
记者了解到,中国农业大学资源环境与粮食安全研究中心的科技人员长期扎根基层、在农村建立科技小院,与农民共同剖析增产增效的限制因素,创新集成适合当地条件的增产增效技术。
以科技小院为平台,科技小院的师生们整合科研机构、政府和市场多方力量和资源,探索提升农民科学种田水平和大面积实现区域增产增效的技术途径和组织模式。创新的科技小院模式不仅对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推进我国农业转型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小农户为主的其他发展中国家都有广泛的借鉴作用。
在科技小院入驻河北曲周5年后,当地农民知识水平大幅提高,高产高效技术采用率从2009年的17.9%提高到了53.5%。2009~2014年,全县粮食单产实现了试验基地产量水平的79.6%,全县粮食总产增长了37%,养分效率提高20%以上,农民收入增长了79%,曲周一跃成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
曲周的这一转变就是依托科技小院应用土壤-作物系统综合管理理论和技术实现的。通过产量差分析、农户参与式技术创新、农户组织模式创新与技术扩散途径创新等手段,科技小院的师生们系统破解了小农户增产增效的关键限制因素,集成创新了适合当地条件的增产增效技术,找到了农户大面积应用技术的有效途径。
论文发表当日,《自然》杂志配发的评论文章说:“科技小院让国际学术界开始思考在农业生产一线讨论产量差真正意味着什么?科技小院团队在农业生产一线中诠释了产量差的真正内涵。”
美国科学院院士、斯坦福大学教授维托塞克和美森认为,科技小院模式非常重要,提供了农民与科学家交流、农民创新、不同服务主体协作的平台。《自然》杂志审稿人、国际小农户可持续发展研究专家吉勒评价说,这是迄今国际上关于大面积推动小农户增产增效的典型成功案例,是全球提高粮食产量、减少环境污染的重要途径。
据悉,自2009年在河北曲周建立第一个科技小院以来,中国农业大学资源环境与粮食安全研究中心以全国养分资源管理协作网为依托,已在全国21个省市建立了81个科技小院,先后有30多名教师和200多名研究生进驻科技小院,探索不同区域、不同优势作物、不同经营主体条件下农业转型的技术、应用模式和区域大面积实现的途径,取得了丰硕成果。(记者诸葛亚寒)
- 一个苗寨乡村小学里的“澳门情”2024-01-31 06:01:38
- 青春在六盘水站志愿服务中绽放8年2019-02-24 11:02:26
- 24条青鳉鱼为南水水质站岗2016-12-23 11:12:43
- 网约车司机考试将考英语听力2016-12-23 11:12:55
- 公办机构学位少 民办机构学费高2016-12-23 11:12:44
- 公众可在支付宝“一键”完成器官捐献登记2016-12-23 11:12:13
- 全国妇联调查显示:超过半数受访家庭无生育二孩意愿2016-12-23 11:1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