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一家三甲医院关闭门诊输液引热议
原标题:抑制滥用抗生素执业药师立法待完善
人挤人的医院走廊里,一张红色“公告”格外显眼——
9月21日,湖北省武汉市第一医院对外发布公告:9月26日起,将严格控制该院利济北路院区门诊输液;10月8日起,正式关闭门诊成人输液室。
武汉市第一医院成为武汉首家关闭门诊成人输液室的三甲医院。《法制日报》记者调查发现,在全国,江苏、浙江、四川等省份也有多家医院关闭了门诊成人输液室。业内对此举的说法多是“意欲减少抗生素使用”“落实分级诊疗方案”“提高临床用药安全”“切实解决老百姓门诊‘看病贵’问题”等。
受访业内专家认为,取消门诊输液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抗生素过度使用、降低医疗风险,但要从根本上抑制抗生素过度使用,还应适度改变工作机制,立法保障药师执业权利,发挥药师监督用药、指导用药职能,拦截不合理用药,进一步规范用药。
叫停门诊输液
“不让输液,我这病还咋治?”听说医院要关闭门诊输液室,武汉市民陈婆婆一度犯了难。
78岁的陈婆婆是武汉市第一医院门诊输液室的常客。由于患有慢性支气管炎,陈婆婆每隔两三个月就得打扩管针,每次至少得三五天。听说输液室要关闭,慌了神的她跑到门诊办公室询问情况。
武汉市第一医院门诊输液室护士长朱维芳反复给陈婆婆做工作,分析其病情并说明输液危害,告诉她通过口服药物就可以有效控制。好说歹说,陈婆婆总算是同意先吃药治疗。
10月8日,武汉市第一医院正式关闭门诊成人输液室,陈婆婆是前来反映情况的众多患者之一。
《法制日报》记者看到,以往热闹的输液室大门虚掩,室内空空荡荡;输液室外,张贴有“皮试肌注请到急诊科注射”字样及该院关闭门诊输液室的红色公告。
公告由武汉市第一医院门诊办公室、医务处、药学部共同发布。公告表明关闭门诊成人输液室,是为进一步落实国家医改分级诊疗方案、国家卫计委《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年版)》和《临床安全用药十大指南》、湖北省卫计委《医疗机构重点问题专项整治行动工作方案》、武汉市卫计委《规范诊疗30条》等要求;目的是提高医疗水平,规范医生诊疗行为,提高临床用药安全,降低门诊医疗费用,维护患者自身权益,切实解决老百姓门诊“看病贵”问题。
公告还提示:急危重症病人请到急诊部就医。
朱维芳说,像陈婆婆这样的老患者不少,耐心解释后,大家都还是很听劝,能不输液尽量不输液;门诊输液病人转至急诊部后,该院急诊输液室患者数量并未明显上升。
《法制日报》记者查阅资料发现,关闭门诊输液室,在全国并不罕见:2015年,江苏省卫计委下发通知,要求2016年年底前,全省二级以上医院(除儿童医院)全面停止门诊静脉输液;今年9月,黑龙江省卫计委要求全省三级医疗机构自10月1日起全面停止门诊静脉输液。
目前,我国尚未在国家层面就门诊输液作出统一规定。四川、云南等地陆续有医院关闭门诊输液,安徽、浙江、江西等地医疗卫生部门也已明确出台对门诊输液的限制性措施。
病好得快慢成标准
近年来,“打吊瓶”被不少患者当作治疗的最佳途径。
业内专家认为,当前,过度依赖输液给药已成为我国医疗工作中突出的主要问题之一。不管大病、小病、急病、慢病,输液给药方法几乎成为一些医生和患者首选给药方式,没有遵循世界卫生组织倡导的“能口服不肌注,能肌注不输液”给药原则。
输液室成为医院最繁忙的地方,这让武汉某三甲医院门诊部主任徐洪波(应采访对象要求,此为化名)很是感慨。
“大病小病都在输液,原本可用可不用,或是没必要用的都在用。”从业30多年的徐洪波直言,有的患者为了好得快会主动要求输液,部分医务人员则为了获利让患者多输液,“病好得快慢”成为医生诊疗水平高低的评判标准。
过度输液的背后,是居高不下的医疗风险。
《法制日报》记者梳理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有关《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发现,从药品剂型看,2012年至2015年,涉及注射剂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占总报告的比例逐年上升,分别为56.7%,58.7%,60.9%,61.3%;从给药途径看,五成以上不良反应由静脉注射给药引起。
今年5月,中国健康促进基金会、中国药师协会等共同发起,国内30多家单位相关领域专家联合制定发布《守护针尖上的安全——中国输液安全与防护专家共识》,成为我国首部输液安全专家共识。
作为“共识”执笔者之一,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药剂科主任药师赵志刚介绍,尽管输液在很多病症上见效快,但输一次液相当于一次小手术,人们往往忽视注射剂中的不溶性微粒、由输液引起的热源反应、过敏反应、耐药性等风险,以往没有别的办法情况下才会考虑的输液治疗如今被大量使用。
强化用药监督制约
“患者的认识可能存在误区,但用不用药、怎样用药,医生应占主动地位,关键在于引导。”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石超明认为,取消门诊输液会在很大程度上减少抗菌药物的使用、规范医生诊疗行为,对患者来说是一件好事。
不过,石超明也认为,医疗改革是一个大难题,要保证政策实施效果,尚需寻找突破口,循序渐进解决用药创收、医生的收入和结构调整等根本问题;各地叫停门诊输液,实际上是切断了抗生素在门诊过程中的使用途径,进而规范诊疗行为。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吕国营也认为,“以药养医”现象仍然存在,开单有提成,部分医生为获利开药;同时,受生活、工作节奏影响,患者追求“短平快”的治疗效果倾向于输液治疗,医生如果开方子要患者只是多喝水休息,患者可能就会认为医生“没水平”“没尽责”。
在吕国营看来,从短期、局部看,取消门诊输液可能会起到规范作用,但这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做法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整个配套措施跟上来之前,长期效果仍有待观察。
“取消门诊输液并非禁止输液,重点在于医院和医生严格掌握标准控制用药,该输液的才输液。”赵志刚解释。
要从根本上解决药物滥用问题,赵志刚认为还应完善执业药师立法。
统计显示,目前,我国各级医疗机构药师配备与国家政策法规规定的占医疗机构卫生技术人员8%的比例相差甚远。
“尽管我国药品管理法、《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等均有关于药师的具体规定,但由于缺少专门立法保障,现实中还是‘医师包打天下’,执业药师的数量、质量远远不够,没有起到全面审核医师处方和医嘱、拦截干预不合理药方、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指导等作用。”赵志刚说。
- 一个苗寨乡村小学里的“澳门情”2024-01-31 06:01:38
- 青春在六盘水站志愿服务中绽放8年2019-02-24 11:02:26
- 24条青鳉鱼为南水水质站岗2016-12-23 11:12:43
- 网约车司机考试将考英语听力2016-12-23 11:12:55
- 公办机构学位少 民办机构学费高2016-12-23 11:12:44
- 公众可在支付宝“一键”完成器官捐献登记2016-12-23 11:12:13
- 全国妇联调查显示:超过半数受访家庭无生育二孩意愿2016-12-23 11:1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