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巅峰对话——袁伟民郎平里约之后话女排》出版

作者:
发布时间:2016-12-09 22:25:19
来源: 人民网-体育频道

 人民网北京12月9日电 2016年9月,中国女排时隔12年于里约奥运会荣耀夺冠。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会见第31届奥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时,特别赞扬了中国女排,“中国女排不畏强手、英勇顽强,打出了风格、打出了水平,时隔12年再夺奥运金牌,充分展现了女排精神,全国人民都很振奋”。为宣传女排精神,传播社会正能量,近日,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北京长江新世纪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发行了《巅峰对话——袁伟民郎平里约之后话女排》一书。

《巅峰对话》是资深体育记者、编审、中国体育报业总社原社长何慧娴与高级记者、《人民日报》原副总编辑李仁臣合著的关于中国女排的历史、现在与未来的书籍。在本书中,作者真实记录了郎平与袁伟民里约奥运会之后回味里约奥运、追忆中国女排发展的精彩内容,深刻反思、探寻中国女排未来持续健康发展之路。中国女排之所以可以在看似不可能中实现改变,植根于中国女排建队以来传承下来的女排精神。本书介绍了女排精神和训练指挥理念的渊源,全景展现女排一次次登上巅峰、奏响时代强音的过程,展现了中国女排的历史与现在,并探索中国女排未来发展之路。

《巅峰对话——袁伟民郎平里约之后话女排》封面

两代中国女排主教练袁伟民、郎平谈女排

中国女排里约夺冠归来,新老教练郎平、袁伟民巅峰对话。回味里约激战,回望艰辛夺冠路,老教练袁伟民提醒郎平:“强者,总是在战胜各种各样的困难的征途上前进的。要记住:临大事有静气——强者风范。”追忆峥嵘往事,从老女排的拼搏与老教练的指挥中汲取力量,郎平说:“我最佩服袁指导有一种‘恒温’的意志,不管败到哪个地步,他那根‘体温表’的水银柱都保证一动不动。”

郎平的成功离不开她从老女排、老教练那里传承下来的经验,也离不开郎平多年来的学习与海内外执教经验。郎平对女排精神的传承集中展现在她的职业精神上,而专业技能和科学管理则是郎平职业精神中最亮丽的闪光点。

对话中国女排的未来,光芒之下,中国女排路在何方?从1981年中国女排首次夺冠算起,35年间9次赢得世界冠军,女排精神一次次振奋国人之心,已经形成了由几代人构成的、具有“女排情节”的庞大群众基础。然而,值得我们深思的是:为什么我国参与打排球的专业、业余运动员不见增长反而日趋衰减?为什么现在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参与校园排球的人数比例,甚至低于五六十年代?为什么中国女子排球是世界水平,而职业排球联赛却至今难产?中国排球市场化、商业化的程度为什么还逊于中国足球、中国篮球?……

溯源女排精神,贵在弘扬传承

里约奥运会上,中国女排在小组赛排名第4的不利情况下,顶住压力,绝不放弃,连克对手,最终登上冠军的领奖台。中国女排之所以能够在不可能改变中实现改变,源于女排姑娘不畏强手、奋力拼搏的精神,源于女排姑娘数年如一日的坚持:从每一堂训练课、每一场球、每一个细节、每一次机会做起,通过日积月累的磨炼,用超人的意志和过硬的本领去实现改变,在不可能改变中实现改变,超越自我,永不放弃!这就是女排精神。

今天我们看到的女排精神,是自建队以来一代代女排人传承下来的。回望中国女排草创阶段直到夺取1981年世界杯冠军、1982年世锦赛冠军、1984年奥运会冠军,实现“三连冠”,我们追溯到女排精神之源。

35年女排路,时起时伏,有成有败,不变的是女排人的坚持,不变的是女排精神的传承。无论顺境、逆境,女排人不忘初心,坚持脚踏实地、苦练和创新,通过日积月累的努力,实现着改变,也传承着女排精神。

女排精神已经并将持续鼓舞了一代代中国人

从1981年中国女排首次夺冠算起,35年间9次赢得世界冠军,女排精神一次次振奋国人之心,鼓舞了一代代中国人。

80年代初中国女排屡创佳绩之时,中国正处于改革开放初期,袁伟民率领中国女排用5年时间从世界排名第14荣登世界冠军,女排的成绩和精神鼓舞亿万中国人自强不息、顽强拼搏,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民族崛起的信心和能力。

在21世纪的今天,陈忠和率领中国女排“黄金一代”勇夺桂冠,郎平率队里约荣登奥运冠军殿堂,又一次次振奋国人之心,女排精神仍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习近平主席在会见第31届奥运代表团全体成员时表示,我国体育健儿在里约奥运会上的表现,展示了强大正能量,展示了“人生能有几回搏”的奋斗精神。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需要这样的精神。要在全社会广泛宣传我国体育健儿在奥运会赛场上展现的拼搏精神,使之化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强大精神力量。

《巅峰对话——袁伟民郎平里约之后话女排》一书全面展现了女排姑娘的拼搏奋斗,集中体现了女排精神,相信广大读者一定可以从中汲取到不竭的精神力量。全书分为“袁伟民郎平巅峰对话”和“巅峰回眸”两大部分,配有中国女排九次夺冠荣耀时刻的珍贵彩色照片。 本书将于12月8日在各大新华书店及网络销售平台与广大读者见面。

作者简介:

何慧娴,1943年生于上海;李仁臣,1941年生于山东烟台。1965年两人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系。婚后曾共同在安徽徽州地区(现黄山市)新闻单位、政府部门工作近十年。

1978年,何慧娴调入新体育杂志社工作,李仁臣调入人民日报社工作。

 

何慧娴任记者期间,撰写过近百万字体育通讯、报告文学,其作品多次在全国性评选中获奖。1994年被调入国家体委工作,历任宣传司司长、体育总局局长助理、体育总局党组成员、中国奥委会副主席、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副主席、中国体育记者协会主席等职务。

李仁臣1983年任人民日报社评论部副主任,1986年起任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他撰写的评论、社论曾获中国新闻特等奖,著有专著《我在现场》。

何慧娴为编审、李仁臣为高级编辑,两人均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 

 
(责编:张帆、杨磊)
>更多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地方新闻 | 国内新闻 | 国际新闻 | 社会与法 | 社会万象 | 奇闻轶事 | 娱乐热点 | 明星八卦 | 综艺大观 | 影视快讯 | 楼市资讯 | 地产要闻 | 地方特色 | 饮食健康 | 厨房百科
车界动态 | 新车上市 | 购车指南 | 体坛要闻 | 篮球风云 | 国际足球 | 中国足球 | 投资理财 | 证券基金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免责申明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中地网,未经书面许可不得转载。
本站所刊登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栏资料,均为中地网版权所有,部分作品由用户提供,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本站所做之广告均属其个人行为,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站新闻爆料:924028811@qq.com  网站广告投放(+86)0851-83809958  手机:15086320111   QQ:924028811   技术支持:贵州中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备案标识贵公网安备52050202001312号     黔ICP备12003314号-3 


中地网版权所有,未经许可,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2
www.chinaerea.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