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你不知道的“津门三绝” 美食文化(图文)
一座城市的魅力,与这座城市的美食密不可分,美食都在无声中彰显着城市特有的味道,成为城市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桂发祥十八街麻花
桂发祥十八街麻花
清朝末年,在天津卫海河西侧,繁华喧闹的小白楼南端,有一条名为“十八街”的巷子,有一个叫刘老八的人在这个巷子里开了一家小小的麻花铺,字号唤作“桂发祥”。这个人炸麻花有一手绝活,炸的麻花真材实料,选用精白面粉,上等清油。他的铺子总是顾客盈门。后来,他的生意越做越大,开了店面。开始还算是宾客满盈,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家越来越觉得麻花有点乏而生腻,渐渐的生意就不如以往了。
后来店里有个少掌柜的,一次出去游玩,回到家是又累又饿,就要点心吃,可巧点心没有了,只剩下一些点心渣。又没有别的什么吃的,那少掌柜的灵机一动,让人把点心渣与麻花面和在一起做成麻花下锅炸。结果炸出的麻花和以前的不一样,除了酥脆不艮和香气扑鼻,味道可口。按照这个方法,刘老八研究在麻花的白条和麻条之间夹进了什锦酥馅。桂花、闽姜、核桃仁、花生、芝麻.还有青红丝和冰糖。
为了使自己的麻花与众不同,增强口感味道,把放置时间延长,取材也是愈来愈精细,如用杭州西湖桂花加工而成的精品咸桂花、岭甫种植甘蔗制成的冰糖、精制小麦粉等等。
耳朵眼炸糕
耳朵眼炸糕
耳朵眼炸糕起源于晚清光绪年间(1900年),第一代掌柜刘万春由推独鸵车走街串巷叫卖,到在估衣街西口的北门外大街上摆摊设点现做现卖,积攒些资本后,刘万春与他的外甥张魁元合伙,在北门外大街租了一间八尺见方的脚行下处(搬运工办事和休息的地方)挂上刘记的招牌,干起了炸糕店。
由于刘万春做的炸糕选料精、作工细、味道好、口感妙,物美价廉。在众多的炸糕中出类拔萃,独树一帜,买卖日见兴隆,赢得了"炸糕刘"的美称,又因为炸糕店靠近估衣街和针市街上的染料庄、当铺、银号、布铺、鞋帽店。富户、百姓人家过生日、办喜寿事。借"糕"字谐音,取步步高之吉利,提前预约购买炸糕,使得生意蒸蒸日上,刘记炸糕店显露了名声。
因炸糕店紧靠着一条只有1米多宽的狭长胡同--耳朵眼胡同,人们便风趣地以耳朵眼来称呼刘记炸糕铺。虽日伪时期曾改名为"增盛成",但耳朵眼炸糕铺则越叫越响。炸糕也被称为"耳朵眼炸糕"了。
耳朵眼儿炸糕用糯米作皮面,红小豆、赤白砂糖炒制成馅,以指定油类炸制而成。成品外型呈扁球状,外皮金黄,馅心黑红细腻,口感酥脆不艮,具有“黄、软、筋、香”四大特点。
狗不理
“狗不理”包子
“狗不理”即“狗不理”包子,始创于公元1858年清朝咸丰年间,距今已有150年的历史。
清咸丰年间,在天津郊县有一户农家,因其父四十喜得贵子,为求平安养子,故取乳名“狗子”,期望他能像小狗一样好养活。狗子十四岁来天津学艺,在天津南运河边上的一家蒸食铺做小伙计,狗子心灵手巧又勤学好问,加上师傅们的精心指点,高贵友做包子的手艺不断长进,练就一手好活,很快就小有名气了。
狗子不甘心寄人篱下,便自己摆起了包子摊儿。他发明了水馅、半发面的工艺,做出的包子口感柔软、鲜香不腻,包子外表如同一朵绽放的白菊花,色、香、味形独具特色,吸引了十里百里的人们都前来吃包子,生意十分兴隆。狗子忙着顾不上说话,人们都说:“狗子卖包子不理人。”就这样天长日久,人们就叫其为“狗不理”了。
桂发祥十八街麻花、耳朵眼炸糕和狗不理被誉为“津门三绝”,是来天津不可错过的美食,此外,还有煎饼果子、锅巴菜等特色小吃让人念念不忘。
美食是认识一座城市的切入点,也成为人们记住他的标签。
- 不可不尝的10款天津名吃2016-08-01 11:08:06
- 天津小吃:七星紫蟹(图文)2016-08-01 11:08:39
- 宫廷小吃--“果仁张”2016-08-01 11:08:52
- 研究:冰淇淋最早源于中国(图)(图文)2016-08-01 11:08:15
- 天津特色美食——贴饽饽熬小鱼2016-08-01 11:08:54
- 天津民俗旅游中的饮食文化特色2016-08-01 11:08:19
- 石头门坎素包2016-08-01 11: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