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创作需有工匠意识
“有些作品艺术创作理念僵化,创作观念和方式方法陈旧,剧情设置千篇一律、了无新意,舞台制作粗陋,艺术水平不高。”近日,某省文化部门负责人在一次艺术创作会上,直陈艺术创作存在的求量不求质问题,令人深思。
文艺是民族精神的火炬,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搞好艺术创作,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深入生活、面向基层。反观当前艺术创作领域,一些文艺工作者思想浮躁、急功近利,导致写出来的作品思想浅薄、质量平庸,急需加强工匠意识。
东部沿海某市曾发生这样一件事:该市为发展旅游,要求院团创作一部反映当地风土人情的剧目。院团也非常积极,不到一个月,剧目就立上了舞台并公演。结果,应邀出席的戏剧专家提出了一箩筐的问题,且改动成本极大。有位专家的评论直截了当:“这部剧要想提高质量,只能推倒重来,剧目本身的剧情设置、逻辑结构就有问题。”其实,该剧并非没有成为好作品的可能,但由于一门心思求快,为了创作而创作,原本很好的题材呈现出来却味同嚼蜡,导致了人力、物力的浪费,也影响到外界对院团的评价。
影响精品创作的因素很多,如人才缺乏、评价体系不完善等,但一大关键还在于创作单位没有树立起工匠意识。从“高原”到“高峰”,需要理念转换、模式创新、思维跨越。
首先要将“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作为创作新常态。人民和生活是艺术创作的不竭源泉。无论时代和社会如何发展、艺术创作环境如何变迁,文艺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变。文化部门应积极创造条件,鼓励和支持文艺工作者下基层,通过建立采风创作基地、设立扶持资金等方式,推动艺术深入生活制度化、常态化。其次,要建立科学严谨的作品评价体系。一部作品从前期筹备到最终投入排练、立上舞台,需要有专业人士进行把关,避免凭主观意志对创作进行干涉。在选题立项环节要有充分的论证,从源头上为好作品的涌现提供土壤。第三,还应重视评论工作。当前,文艺评论在很多地区是短板,褒优贬劣、激浊扬清的文艺评论队伍有待建立。评论家要继承我国传统文艺评论的优秀作风,在为好剧目点赞的同时,也要理直气壮地对不成熟剧目提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和意见,如此,才能有更多好剧目被“敲打”出来。(苏锐)
- “紫禁城里过大年”数字文化节落地鸟巢2024-01-13 11:01:05
- 文化的征服贯穿了整个人类历史2024-01-13 11:01:24
- 第二十一届中国文化产业新年论坛展望新起点2024-01-08 07:01:59
- 回味京产精品精彩篇章,品“北京大视听”光影魅力2024-01-08 07:01:30
- 七星关生机镇:源头活水2021-01-29 08:01:40
- 激情澎湃迎端午 粽子飘香一家亲2018-06-21 12:06:43
- 中国儿艺首推“小小代言人”:好剧请观众代言2016-11-25 04:1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