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与城市的对话
中篇小说《卓玛日记》(刊发于《当代》2025年第3期)
草原与城市的对话
【近作速览】
作者:王小王(《当代》杂志编辑)
牧民的女儿卓玛本以为自己会考上大学,走出草原,走向更广阔的世界,但哥哥的逝去改变了她命运的轨迹。当她终于从阿多冈日草原来到省会西宁,却不是走进梦寐以求的大学,而是进入藏餐馆“岗什卡雪峰”,成为一名打杂工……
杨志军的中篇小说《卓玛日记》以日记体呈现,与卓玛在餐巾纸上记日记的情节形成文本形式与故事内容上的呼应。日记,既是小说的内容,也是形式,卓玛因此成为小说真正的“作者”,从而让“虚构”变得“真实”起来。
小说关注少数民族女性生存状态与精神境况,书写以卓玛为代表的新一代牧区青年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的文化选择,双线并行的结构在“我”的笔下自然铺陈,一边记述在现代都市中的生存纪实,一边展现草原牧场的生活记忆。当卓玛在“岗什卡雪峰”餐馆擦拭玻璃时,窗外雪豹街的霓虹与记忆中阿多冈日草原的星斗形成互文与映照;当她用酥油茶调和咖啡时,传统与现代的化学反应在杯中升腾。卓玛的形象也蕴含着深刻的寓言性,她是草原与城市对话的一个通道,既是生活在城市中的草原精灵,又是重构文化认同的使者;她从“打杂工”到“经理”的身份嬗变,映射了新生代牧民的精神突围。
这篇小说的语言拥有民间性、原生性的苍茫质感,蕴含着迷人的民间智慧;既有修辞之异美,又达到某种符号学的新建;既诗意盎然,又深藏哲理。餐巾纸的柔软“不是一种屈服而是一种反抗”这类通感修辞,将物质属性升华为精神隐喻;而“酥油是情感的润滑剂”等充满草原智慧的表述,与咖啡的“阳春白雪”等城市话语形成奇妙对话。极富张力的语言,建构起独特的审美范式。
《卓玛日记》通过牧羊少女卓玛的城市奋斗史和精神成长史,揭示现代性背景下民族文化的生存空间。当卓玛将城市经验转化为“酥油盖碗茶”“酥油咖啡”的创新时,也让我们看到文化融合的可能性和现实性。
《光明日报》(2025年05月14日 14版)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 多国举办“汉语桥”中文比赛 架友谊之桥促文化交流2025-06-09 07:06:44
- 北京人艺新戏《一日顶流》探讨虚拟与现实边界2025-06-09 07:06:00
- 中国人民银行将发行国家宝藏(统一气象)金银纪念币2025-06-09 07:06:18
- 全国重要古籍修复机构累计修复古籍445万余叶2025-06-07 03:06:13
- 山西立法推动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2025-06-07 03:06:34
- 文化新观察|国漫扬帆、科技赋能、全球共振——第二十一届中国国2025-06-07 03:06:32
- 复原服饰再现敦煌光彩2025-06-07 03:0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