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市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

作者:
发布时间:2016-08-22 14:35:10
来源: 呼和浩特日报

“天仓节”,寓意为添满谷仓,祈求丰收

 

“天仓节”,寓意为添满谷仓,祈求丰收

 

非遗展馆展示非遗项目“龙抬头”

 

非遗展馆展示非遗项目“龙抬头”

 

非遗展馆展示非遗项目“龙抬头”

 

非遗展馆展示非遗项目“龙抬头”

 

  虽然已经立秋,但“秋老虎”的威力还是让位于大青山脚下的新城区讨思浩村热度不减。

 

  在讨思浩村文化室,年近60岁的讨思浩村党委委员刘明忠正在为前来参观的游人介绍着讨思浩村的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天仓节”的相关情况。闷热的天气让刘明忠不时地擦着额头上的汗水。

 

  这位长相普通、衣着朴素的老人其实还有一个让人想不到的身份——我市目前唯一一位熟悉当地颇为知名的传统节庆活动“天仓节”整个流程的市级非遗项目传承人。

 

  “这下我就放心了,评上非遗项目就会有更多人知道‘天仓节’,也就能让这个传统节庆一直走下去。”说起“天仓节”成功申报市级非遗项目,刘明忠长长地出了口气。

 

  可以看得出来,刘明忠略显喜悦的语气中却夹杂着一丝淡淡的失落。其实,失落的背后则是我市众多民间传统文化及节庆活动所面临共同处境的一个缩影。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其实,近年来,我市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方面下了不少功夫,就在不久前的6月11日,我市有11项文化项目被列入内蒙古自治区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但是必须正视的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状态仍然不容乐观。” 采访中,不少专家、学者表达了这样的担心。“重开发、轻保护”现象不同程度存在,代表性项目保护工作不够细致深入,传承人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那么,目前我市民间的非遗项目面临怎样的困境?非遗保护工作进展如何、问题何在?如何走出这种困境做好传承与保护工作?记者以“讨思浩天仓节”为样本进行了采访调查。

 

  困境:“老物件”的尴尬,人才缺失成为传承瓶颈

 

  打小便喜欢文艺的刘明忠自打懂事起,就喜欢跑前跑后跟着大人们每年一起准备“天仓节”活动所需的物件儿。随着时间的变迁,刘明忠也逐渐成为村里为数不多的了解“天仓节”历史及懂得整套流程的人。在他的带领下,近几年,讨思浩村的“天仓节”在呼市也是越传越广,今年6月,“讨思浩天仓节”正式被评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刘明忠也被授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以前人们喜欢看‘天仓节’,从正月二十五开始,村子中间的空地上、戏台上,有耍把式的、练武术的、唱戏的……各种演出很受欢迎!”说起这些陈年旧事,刘明忠很兴奋,“每到这一天,村民们会自发组织观灯、扭秧歌、看大戏、祭拜三官社(天官唐尧、地官虞舜、水官大禹)等丰富多彩的活动,邻村上下乃至市区居民都会慕名前来。”

 

  “‘天仓节’也称添仓节、填仓节,讨思浩村至今还保留着过‘天仓节’的习俗。‘天仓节’是民间祈年节俗,所谓添仓,即添满谷仓,过完添仓节,整个春节才划上了句号。”与刘明忠一起收集、整理“天仓节”材料的讨思浩村70多岁的村民贾继中告诉记者,按照《新城区·毫沁营镇志》民风民俗篇记载,当地正月二十为小添仓,正月二十五为老添仓,院中画粮窖,窖心插香、焚纸,祈求丰收。“这一天,村里家家户户会用簸箕盛草木灰,用火钩或棍棒均匀敲打,在院内地上或场面撒出一个圆圈,意为粮仓、粮食囤,在其中放少许五谷,且用石头压住,象征围仓,叫做添仓。”贾继中说。

 

  “其实,现在的‘天仓节’活动,多少都进行过一些改良。改良的目的,则是使它们更具表演性、观赏性和传播力。”用刘明忠的话说,这也是“取其精华,剔其糟粕”,不然传承会“更困难”。

 

  纵然如此,这样的“传统节庆”在目前来看,仍然达不到昔日万人空巷的场景。

 

  农耕文明的式微,乡土社会的瓦解,城镇化的推进,新生艺术载体的风行,让这些“属于老一辈的精神财富”,似乎被岁月无情地加了一把密码锁,密码信息被无心地遗落在时光里。“年轻人有了电脑手机、电影电视这些宝贝,哪里还会对这些老物件感兴趣?”刘明忠和贾继中对此也只能是苦笑着摇摇头。

 

  其实,不只是观赏者,就是传承人也难寻觅了。

 

  “村里60岁以下的人,没几个能知道‘天仓节’的真正含义了,除了老人,村子里的年轻人几乎没人知道这一天应该干什么?程序是什么?”刘明忠的话里透着些许无奈。

 

  采访中记者发现,如何找到合适的传承人,特别是年轻人,几乎是摆在每一个非遗项目面前的一道难题。

 

  “村子里的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他们对非遗项目不太感兴趣,现在村里只有贺交运跟着我们每年组织‘天仓节’活动,我们也在着重培养他,让他熟悉整个‘天仓节’流程及相关历史。”刘明忠显得有些无奈。

 

  刘明忠口中的贺交运今年40多岁,与刘明忠一样也是村里的党委委员,由于工作需要加之自己也对传统文化较为感兴趣,因此,一直帮刘明忠和贾继中忙活着“天仓节”的事情。

 

  “年轻人的确不愿意干这些,没办法啊。”贾继中叹息了一声,“再过几年村里的老人要是‘不在’了,估计知道‘天仓节’的人会更少。”

 

  “非遗在传统文化中属于活态文化,是活着的历史,这种人文积淀亟须‘活的传承’。”内蒙古师范大学教授敖其认为,保护和传承非遗项目,当前最为紧要的是传承人的“抢救”。“呼市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秀美丰沃的土地上,孕育了众多璀璨夺目的非遗项目,十分值得现代人好好珍惜。”敖其说。

 

  问题:传统文化的传承在割裂式的前进中若有若无

 

  刘明忠和贾继中的担忧不无道理。

 

  采访中记者发现,近年来,虽然从国家到自治区到我市再到旗县区政府,对文化事业的财政投入总量逐年增加,但总体来看,仍跟不上与亟待保护和利用的文化资源消亡的速度。

 

  “离城区较近的村子,已经在采集活动之前改造了很多,对于一些有价值的历史遗迹,由于村民不懂其价值,对祖辈流传下来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懂得保护,毁坏严重。”一直致力于传统文化研究的自治区中学高级教师刘致华不无担忧,“许多遗址、遗迹如不加以保护和修缮,将会逐渐消失。”

 

  “而保护和利用这些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需要很多的经费投入。”刘明忠和贾继中的回答也直指问题的根源。“如果没有举办民俗活动的专项资金,民间力量薄弱,活动也就无法进行。不少民俗文化活动将面临后继无人的窘境,一些从事传统民俗技艺的人因无法通过技艺来维持生活,不得已改行从事其他工作,导致有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只有名目,没有传承人。”刘致华说。

 

  而为了保护这些文化资源,新城区文体广电局曾专门成立了采集小组到各村收集、整理这些非遗文化。但采集小组发现,许多村子由于熟悉本村历史的老人很多已经去世,村里能够整理和撰写本村历史的人才几乎没有。同时,由于基层的公共文化设施还很不完善,农村文化人才没有得到上级文化部门的扶持,大部分都处于自娱自乐、自生自灭的生存状态中。

 

  “基层及社会大众对文化、文物保护认识不足,意识不强。”新城区文体广电局局长马丽萍对此感触颇深,不少基层政府部门对重点历史遗址重视程度不够,保护开发不到位。部分文物,虽被确定为文保单位,但到目前为止尚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和有效的保护,资源闲置非常可惜。同时,社会大众对身边历史文化的认识和关注也不足,很多人都不清楚自己日常的行为习惯和风俗讲究有着怎样的历史印记,因此也就缺乏保护意识、责任和一份应有的担当,文物保护和文化传承缺乏群众基础。

 

  “目前对传统文化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的宣传力度不够,使得部分干部群众法律意识淡薄,破坏文物古迹的违法行为时有发生。”采访中,一位长期从事基层文保工作的人士告诉记者,“由于保护利用的体制机制不健全、不完善,以及保护资金投入不足、人员不够,特别是专业技术人才匮乏、专项规划缺乏等问题,民间非遗项目的保护与传承仍不太乐观。”

 

  突围:渐行渐远的原生态,如何复活文化的基因链

 

  虽然并非所有的非遗项目都能够被搬上舞台或者说迈进市场,但是利用走市场来“反哺”保护和传承,倒真不失为一种有前途的做法。“除了民间文学类,其他大多非遗项目还是可以走市场的。当然,走市场也得着手将项目做一些必要的改良,其原生态的特性可能就难以保证。”敖其坦言。

 

  就在今年初,新城区就曾依托乡风文明大行动以民俗活动的形式推出了“讨思浩天仓节”。活动内容除了过去传统的民俗活动和民间社火表演外,还植入了乡风文明大行动。活动期间,数千名邻村的乡亲、城区的市民纷纷前来参观体验,游人络绎不绝。满族的太平鼓、舞狮、脑阁、跑驴、高跷等传统民间技艺得到展示,同时还以此为依托进行了文艺演出、乡风文明书画笔会、文化古迹游览、花馍馍大赛、草莓采摘等活动,为节庆添色不少。这一举措不仅带动了周边村子的产业发展,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样的活动形式,让更多的人了解了“天仓节”,让这个古老的节庆活动得以向社会展示。

 

  马丽萍认为,文化遗产资源保护是系统工程,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涉及的知识领域广泛,而且具有历史的延续性,必须确定政府主导的地位,认真贯彻“抢救第一,保护为主,合理利用,继承发展”的指导方针,在现实工作的基础上建立长期有效的保护机制。“对文化遗产要通过调查研究,科学论证,针对文化遗产的特异性,以其不同的价值予以区别对待,分门别类加以保护。那些具有很高的人文价值,蕴藏着民族文化优秀品性和审美特性的,必须在现实生活中让其‘延年益寿’,予以活性传衍;有些类别应作为‘让人类寻找历史记忆的痕迹’,实施文献记载,进行博物馆式的保护。决不能采取‘木乃伊’式的处置,或‘以牺牲部分人享有现代文明’为代价来实施保护。同时,还应注意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的知识产权保护,为合理利用奠定基础。”马丽萍说。

 

  “要有的放矢,遵循文化遗产的自身发展规律。”在今年的呼市两会上,市政协委员冯小红就提出了有关挖掘、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的提案。冯小红认为,遗产具有其特殊性,在保护中应尊重其自身内在规律,要依据其传承方式的多样性、复杂性、动态性,有针对性地保护相关文化生态环境和代表传承人,“要把文化遗产保护与农村文化建设结合起来,引导广大农民在享受其传统文化成果的同时,不断增强保护、传承意识,使优良的‘文化基因’得到传承。”

 

  而为了营造对民间非遗项目的保护氛围,近年来我市各级文化部门也充分利用报纸、电视、广播、互联网等宣传媒体,以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为载体,大力开展文化遗产展览、展演、展示、论坛、讲座等活动,自觉传承文化遗产。同时,还与教育部门协作配合,将民歌、民乐纳入中小学音乐课,将民间手工雕塑、剪纸、年画纳入美术课,使文化遗产保护真正做到“从娃娃抓起”。

 

  梦想:做大舞台,只有融入生活才能更好发展

 

  其实,任何一个细心的人都会发现,当下,广场舞已经弥漫了我们身边的几乎每一个乡村。这种休闲娱乐方式因其门槛不高、操作简单、不费精力、传授容易、方便交流,甚至有益于街坊邻居聚首等优点,被人们迅速接纳。

 

  也就是说,像非遗项目这种“老祖宗”传下来的东西,因其沉重的文化负荷,传播的力量变得十分有限。它们似乎只适合呈现在灯光璀璨、装饰考究的舞台之上。但是,谁也不能否认,它们也曾如眼前的广场舞一样,在某个地域、某个时节和某个背景中,风姿绰约、倾国倾城。

 

  那么,什么时候,非遗才能像仿如隔夜的某个从前,严丝合缝地回归到社会大众的现实生活当中,而且并不让人觉得有丝毫违和感与任何讶异呢?

 

  还是让我们将目光移到讨思浩村。

 

  “活态传承,是有生命力的非遗保护与传承的方式。”刘明忠对此深有感触。作为“天仓节”的起源地,今年新城区在讨思浩举办了“新城区乡风文明大行动暨讨思浩村天仓节民俗活动”。“不仅要把‘天仓节’陈列进博物馆,更把‘天仓节’融进人们的生活。”对此,刘明忠很欣慰,“当非遗项目融入人们的生活,又怎么会愁后继乏人、无人知晓呢?”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近年来,我市各级文化部门也在不断深度挖掘各类文化资源,把开展普查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来抓。同样以新城区为例,去年,新城区就制定了《新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方案》,在全区范围内扎实开展了非遗普查工作,普查员们踏遍了新城区的角角落落,在普查中坚持做到不漏村镇、不漏项目、不漏艺人,全面摸清非物质文化遗产家底。并大力推报市级、自治区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同时,还在全市率先编辑整理了《新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集萃》,种类丰富,内容翔实,形式新颖。

 

  “目前,我市正在全面推进农村‘十个全覆盖’工程,而这也为保护和挖掘农村传统文化遗产提供了很好的契机。”冯小红认为,在挖掘、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的过程中要注重与农村精神文明创建和村文化阵地建设、与促进农民创新创业、鼓励和支持农村传统文化产业运营创新、与推进农村文商旅融合发展相结合。

 

  据了解,近年来,我市各级政府结合“十个全覆盖”工程,在有条件的村建立了村史馆,让村史馆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亮点和重要宣传窗口,很好地将当地非遗项目中的珍贵实物资料和传承人代表性作品进行科学的陈列、展示、宣传。同时,有的地区还将宗教遗迹保护和村庄改造建设相融合,合理安排民俗活动,带动了当地的生态旅游发展。

 

  “随着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加快,许多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淹没在喧嚣的建设浪潮中,文明的传承在割裂式的前进中若有若无。如何保护、挖掘和传承我们身边的这些丰富的文化遗产,是历史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课题,是历史赋予我们的一份责任。”刘致华深有感触地说。

 

  “困境并不可怕,因为我们笃信有美好的明天。”刘明忠和贾继中希望不管是“天仓节”还是其他散落在民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能一代又一代地绵延接续。


编辑:小萌
 

 

>更多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地方新闻 | 国内新闻 | 国际新闻 | 社会与法 | 社会万象 | 奇闻轶事 | 娱乐热点 | 明星八卦 | 综艺大观 | 影视快讯 | 楼市资讯 | 地产要闻 | 地方特色 | 饮食健康 | 厨房百科
车界动态 | 新车上市 | 购车指南 | 体坛要闻 | 篮球风云 | 国际足球 | 中国足球 | 投资理财 | 证券基金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免责申明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中地网,未经书面许可不得转载。
本站所刊登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栏资料,均为中地网版权所有,部分作品由用户提供,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本站所做之广告均属其个人行为,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站新闻爆料:924028811@qq.com  网站广告投放(+86)0851-83809958  手机:15086320111   QQ:924028811   技术支持:贵州中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备案标识贵公网安备52050202001312号     黔ICP备12003314号-3 


中地网版权所有,未经许可,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2
www.chinaerea.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