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龙屋:世界客都新注脚(图文)
围龙屋正面
第一围
7月一个炎夏的黄昏,梅州丙村镇群丰村仁厚温公祠前的半月形池塘里蛙鸣声声。温伯婆搬了张椅子坐在横屋的天街上,边择菜边和在旁玩耍的孙辈们念叨:“蟾蜍罗,背驼驼,唔读书,无老婆。”金色夕阳下,500年如常的穿堂风把她孩提时代就倒背如流的童谣声传到很远很远……
随着游客和专家的纷至沓来,温伯婆隐隐感觉到围龙屋正在发生变化。不错,她生长于斯的温公祠,已经加入梅州市客家围龙屋群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候选名录之一;她讲了七十多年的“阿姆话”,也通过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电波传到了台湾地区;而国家级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也于今年5月正式落户梅州。
《中国珠江文化史》指出,广东客家地区包括东江客家和韩江客家两个系统,后者是客家的腹心地。其中“客都文化”论述的正是客家文化核心区——梅州。作为举世闻名的“客都”,梅州为何选择围龙屋而非土楼作为客都民居代表申遗?为何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以梅州客家话播送至台湾?为何文保实验区设立在梅州而非别的客属地区?带着这些疑问,记者日前前往这个位于粤东北山区的客家文化核心区,发现“世界客都”梅州正以开放包容的新姿出现在世人眼前。围龙屋的故事,翻开了崭新一页。
围龙屋的墙
随“申遗”脚步走向世界
“温公祠有390间房,最多的时候住了90多户,400多人,现在第31世都已经出生了。”在拥有500多年历史的温公祠,温家第24世的温进禄老人自豪地向记者介绍。“我们祖公礼请高人点化了这个风水屋场,丁财两旺!”他说,围龙屋禾坪前的水塘管财,所谓“水带财”;祖公厅后面的“化胎”主管丁,化育万物。
从高处看,客家民居围龙屋(俗称围屋)前面是半月形池塘,后面是围屋,两个半圆相合包围了正屋。作为梅州最大的围龙屋,仁厚温公祠由堂屋、横屋、围屋、化胎、池塘五部分组成。中轴线的堂屋,光中厅就可摆20台宴席。堂屋的两边各有四行横屋,堂屋和横屋的后面是三层弧形的围屋,形似长龙又似彩虹。
温进禄告诉记者,围龙屋最神秘的组成部分——“化胎”是一个龟背形的土包,象征女人的腹部,上面用大小均匀的石块铺成,传说铺的石块越多,子孙后代就越多。化胎前面的正中下方,设了一个由代表“金、木、水、火、土”的五个石块组成的“龙神伯公”,这就是主管生育的神灵。
作为宗祠和民居合一的建筑,围龙屋堂屋的上堂设了祖先神牌。“虽然不少后生已经远走他乡或在附近盖起了洋房,但除夕夜却热闹非凡,所有族人都会回来祭祖。”
然而在福建永定客家土楼已闻名世界时,围龙屋却一直养在深闺人未识。“围龙屋是‘世界客都’的注脚。”嘉应大学客家研究院院长房学嘉教授告诉记者,关于土楼和围屋的区别,无论从分布范围、建筑历史和居住者使用方言来看,围龙屋才是客家人最具代表性的民居,是梅州客家地区最具特色的民居建筑形式。
“相比起土楼的全封闭构造,围龙屋是四通八达开放式的,体现了梅州客家人开放包容的姿态。”梅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郭文烈说。正因为其丰富的客家文化内涵,梅州市在2009年启动了客家围龙屋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把这一古老“注脚”推向世界。
据统计,梅州现存的客家围龙屋总数有上万座,遍布于梅州地区的山水间,普遍有着200-600年历史。客家围龙屋与北京“四合院”、陕西“窑洞”、广西“杆栏式”、云南“一颗印”被中外建筑学界称为中国民居建筑的五大特色。文博专家认为,围龙屋从建筑风格到民风民俗处处展示了客家的人文历史,是客家文化的重要象征、世界民居建筑奇葩。
围龙屋的声
古老“阿姆话”传遍台湾
“月光光,秀才娘,骑白马,过莲塘,莲塘背,种韭菜……”走出温公祠时,群丰村一群刚放学的小学生们边唱边走,亲切的乡音又把记者带回了童年时代。房学嘉教授告诉记者,俗称“阿姆话”的梅州客家话如今已经随电波走进了台湾。现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每天为台湾地区播送一个小时的“客家天地”节目,内容涵盖以梅州为中心的客家新闻和客家风情。
制作该节目的前沿编辑部去年10月落户“世界客都”梅州,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在全国设立的唯一一个客家话编辑部。“台湾的客家人达400多万人,其中广东籍客家人最多,所以台湾客家话和梅州客家话口音接近,以梅州客家话播送更容易被台湾客家人接受。”编辑部的工作人员说,梅州客家话可以说是各地客家话中的“通行语”。
走在梅州的大街小巷,耳边传来的几乎是古老的梅州客家话。即使是初到梅州的游客,也会饶有兴趣地学起客家话中使用率最高的一个字:“■”(我)。如今,在外来人员较少的梅州,客家话是“十足十”的生活用语。这也是梅州这座全国唯一的纯客家地级市的一大特点,让梅州在闽、粤、赣众多客家城市中显得更为纯粹。
“客家话是中原古音的活化石。”房学嘉教授说,作为汉语八大方言之一,其语音、语汇、语法、句法等方面都具有独特的个性。语言学家早已公认客家话以梅县话为标准音。客家话是客家文化的重要特征,也是客家人成为一个独立民系的一大特征。
“宁卖祖宗田,不忘祖宗言”——这句看似简简单单的话,却像一条红丝带,把漂泊四方的客家人紧紧维系在一起。丘逢甲、林风眠、黄遵宪、张弼士……这片热土孕育出一批又一批的历史文化名人,把客家话带到了世界各地,也为客家崇文重教的传统精神写下了最佳注释。
围龙屋的魂
“世界客都”构建精神家园
走在梅州,不论青青的山梁上,潺潺的溪水边,还是热闹的街市里,美丽的江堤畔,客都文化的历史感都扑面而来,有《诗经》遗风的天籁之音——客家山歌,天人合一的中国典型民居——围龙屋,中原古音的活化石——梅州客家话……处处向你展示客家文化核心区的独特魅力。国家文化部今年5月批准梅州设立国家级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成为“世界客都”一个重要地标。
“汀州是客家祖地、赣州是客家摇篮,梅州是世界客都,河源是客家古邑,这是客研专家长期以来的研究结果。”著名作家、原广东文学院院长程贤章说,批准梅州设立国家级客家文保实验区,不但标志着国家对梅州作为“客家文化核心区”的肯定,而且标志着客属地区对梅州客家文化所表达的认同。
他认为,梅州作为“世界客都”,是客家民俗文化保存最完好、非物质文化项目最多、文化传承最持久的地方,也是客家方言最纯正、我国唯一全境使用客家话的区域。将客家文保区设在梅州,将其成为全球客家人精神家园的重要标志。
客家文化的核心内涵,包括伦理观、价值观较多地保留了中原文化特色,因此,客家人犹如中华民族文化的守护神。华南理工大学客家文化研究所所长谭元亨在研究中指出,如今客家人群体在某种意义上正在萎缩,客家文化在很多地方几乎被“湮没”,很多在外的客家人都已经被同化了。“客都”梅州的地位是历史上形成的,梅州无疑是维系客家民系和客家文化的旗帜和基地,其地位应该得到进一步强化。
作为继闽南、徽州、热贡、羌族文保实验区后的第五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梅州如今正在开展保护工作,尽快争取国务院早日批准设立国家级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区。郭文烈副部长介绍,如今的工作重点是编制文化生态保护总体规划和具体实施方案,以法规形式开展保护和传承工作。
围龙屋的故事,正在全球视野中续写崭新篇章。
- 綦江红色之旅 等你来打卡2024-01-19 06:01:17
- 《非遗里的中国》年度盛典暨第二季启动2024-01-13 11:01:42
- 广州:“渤海国与南汉国文物展”展出近180件出土文物2023-01-05 10:01:02
- 我国今年将筹备启动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2023-01-05 10:01:20
- 全国文物局长会议召开 以新气象新作为推动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2023-01-05 10:01:17
- 新华社北京1月5日电 记者从5日在京举行的2023年全国文物局长会议2023-01-05 10:01:42
- 重庆发现东汉中期古墓 距今约1800年2017-05-10 01:05: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