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鲁艺“文艺战士”的使命与自豪——解码话剧《延水谣》的魅力
2023年5月31日,《延水谣》在西安话剧院新城剧场开启首轮试演,获得了巨大关注;
2023年9月12日正式首演至2024年4月,《延水谣》在3个省的5个城市以及1个直辖市巡演近40场;
2024年5月9日至5月16日,《延水谣》又将在西安话剧院新城剧场连续8天上演;
2024年5月22日和23日,《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纪念日之际,《延水谣》将参加纪念西南剧展80周年暨第八届全国话剧优秀剧目展演,连续两日在广西大学汇学堂剧场演出……
《延水谣》这部再现了延安时期鲁迅艺术学院的师生们用文艺的力量鼓舞人心、为人民服务故事的西安原创话剧,仿佛带着人们穿越了八十多年的时光,回到那段激情燃烧的历史岁月。
《延水谣》有着怎样的魅力?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又有着怎样的期待和启示?
一部讲述鲁艺文艺工作者的话剧
据介绍,《延水谣》由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新华社新媒体中心、中共西安市委宣传部、中共延安市委宣传部、西安市文化和旅游局、西安曲江新区管委会联合出品,西安演艺集团·西安话剧院、新华网股份有限公司出品。该剧讲述了抗战初期的一批热血青年,怀着对文艺的美好憧憬从祖国各地奔赴延安,在刚刚成立的鲁迅艺术学院,不惧生活条件的艰苦,满怀热情地投入到学习和创作之中。然而,他们始料未及的各种矛盾接踵而至,从“山顶上”来的(指井冈山和中央苏区时期的文艺干部)和从“亭子间”来的(指上海等地从事左翼文艺运动的文化人)之间,不可避免地产生了艺术观念上的分歧;同时,他们在个人情感方面也出现了难以调和的问题,加之他们精心准备的演出和画展不被部队官兵和群众接受,一时间,这些青年人陷入了深深的困惑,有的想退学去追寻所谓的艺术自由,有的想离开延安回到“亭子间”去,还有的想回到“山顶上”去……毛泽东主席看到了文艺界存在的种种问题,与年轻的鲁艺学子促膝谈心,指出他们的文艺是为最广大的人民服务的,鼓励他们到人民群众中去,到火热的斗争中去。鲁艺师生们在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精神的指引下,深入抗战前线,经受了血与火的战斗洗礼和生死考验,创作出《白毛女》等一大批贴近生活、鼓舞人心、无愧于时代的经典作品,在成长中逐渐走出自己的精神困境,他们深深地感受到了文化的力量,感受到了作为鲁艺“文艺战士”的使命与自豪。
近年来,西安话剧院高举现实题材创作的大旗,用话剧艺术的独特魅力书写时代、服务人民,创作推出了话剧《麻醉师》《柳青》《长安第二碗》《路遥》《红箭 红箭》等一批讲述中国故事、发扬中国精神的优秀文艺作品。《延水谣》是该院的又一精品力作,推出一年来,常演不衰,截至目前,话剧《延水谣》已在北京,陕西西安、延安,浙江温州、宁波,辽宁辽阳3个省的5个城市以及1个直辖市演出近40场,受到了群众的热烈欢迎,也引发了学者专家的一致好评。
多点多面反映延安文艺精神
“《延水谣》是一次红色文化上的寻根,也是对延安精神的回眸与呼唤。延安精神,其内涵是非常丰富的,比如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理论联系实际、不断开拓创新的精神;坚守理想信念、实事求是的精神等。就话剧《延水谣》而言,最主要体现的是‘扎根生活、服务人民’,‘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精神。剧中从主题立意到矛盾冲突的设置,再到人物性格、人物命运的变化,都是围绕这些展开的。”这是编剧蒲逊在话剧《延水谣》的创作谈中写的一段话,他告诉记者,“用延安精神来写延安精神,这是创作伊始我就为自己定下的一个原则。所以,在剧中我尽力避免简单、直白地表现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精神,也不回避延安当时艰苦的生活条件和创作条件,以及大城市来的、海外归来的青年人跟延安当地生活、当地百姓之间的矛盾,力图多点多面地反映延安文艺精神,塑造鲁艺‘文艺战士’的光辉群像,反映他们的时代风貌。”
导演傅勇凡先后和西安话剧院合作了4次,《麻醉师》《路遥》《柳青》等脍炙人口的话剧作品也都是由傅勇凡执导,他坦言,这次和之前的作品相比更有难度,“这部戏的难点在于它不是只表现一个地方的人物气质、风土人情。它的背景虽然发生在延安,但剧中的人物却来自全国各地,并且是在各地有一定成就的文人、艺术家。他们有的是来自上海、重庆等大城市的编剧、作家、电影明星,有的是从国外留学归来的音乐家、画家,也有来自农村和前沿阵地的文学爱好者、剧社成员,他们对于艺术的理解、生活上的习惯、各自身上的气质也各有不同,但他们又都是奔赴延安的有志青年,同样热爱艺术,憧憬自由和解放。如何展现出他们的共性与个性,演好这一群在延安的外乡人,同时又贴合那个年代的时代气质,是对我们最大的挑战。”
傅勇凡明确指出,《延水谣》是一部正剧,有悲壮感,也有生活的喜怒哀乐和年轻人的壮志激情,“它对于我们今天的年轻人同样有着启示作用。我们追求的是什么?在当初这群年轻人身上能学到什么?感受到什么?走进剧场,都会有所收获。”
散文诗化的结构和灵动激情的表达
在保留历史上真实人物精神的前提下,《延水谣》做了艺术虚构。
对此,陕西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西北大学电影学院院长张阿利教授评价说,“该剧在叙事上摒弃了舞台上常见的那种起承转合式的结构,以散文诗化的戏剧语言讲述三组人物的成长经历,书写他们从文艺家向‘文艺战士’的转变历程,可谓形散而神聚。每一个角色的背后都代表着一个真实的群体,做到了由点及面,尽量突出鲁艺当年的主要专业分科门类,如戏剧、文学、音乐、美术类别等,串联起抗战时期延安文艺工作的宏阔图景。”
还有学者表示,《延水谣》将国家历史选择、个人命运选择和文艺道路选择紧密结合在一起,多点多面地反映了文艺工作者们在血与火的洗礼下,走出小我,走到人民群众之中的成长过程,让观众们感受到了抗战时期文艺工作者们的浪漫与激情,是“扎根生活、服务人民”、“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等精神的生动投影。散文诗化的叙事结构让全剧形散而神聚,比如在人物设置上,采用了以“类别”替代“个人”的办法,概括、集中描写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注重群像塑造中的个体表达,不仅保留了历史上真实人物的精神,还让整体舞台呈现出浪漫的诗意、灵动的调度和激情的表达。
歌舞段落与故事情节完美融合
除了散文诗化的结构,《延水谣》还有一大特色就是由点及面,尽量突出鲁艺当年的主要专业分科门类。
傅勇凡在《延水谣》排练的时候曾说,歌舞段落与故事情节的完美融合是这部剧最大的艺术特色之一,“因为这部剧所描写的就是一群文艺工作者,他们所做出的最大成就就是创作出了一大批具有战斗精神、引导国民精神的优秀文艺作品。这些作品的出现不仅强化了戏剧节奏,烘托了历史氛围,满足了观众们的怀旧情绪,更是整部作品‘以笔为枪’,‘给刺刀尖带上文化’的灵魂所在,是全剧主题的生动再现。所以整台话剧中,尽可能地将延安鲁艺创作的文艺作品镶嵌其中,不仅强化了戏剧节奏,烘托了历史氛围,也满足了观众们的怀旧情绪,形成了感人的艺术效果。”
比如剧中一开始就出现的《鲁迅艺术学院院歌》,点明了鲁艺学生作为文艺工作者和革命战士“用艺术做我们的武器”的光荣使命;《到敌人后方去》《军民大生产》等作品体现了当时的创作者们把新思想、新政策,甚至是战斗策略写进音乐,让百姓们在艺术的指引下参与生产、参与战斗;《在太行山上》作为鲁艺学生们受到血与火的重大冲击思想转变的关键节点,是青年们第一次感受到战争的残酷与紧迫,感受到在国家危难面前个人命运的渺小,感受到以渺小之力仍欲扭转乾坤的伟大时的真情流露,第一次真正明白了自己所创作的文艺作品所蕴含的真正意义,集中体现了“用文艺的武器鼓舞战士们勇猛杀敌”的终极使命;《鲁艺学子之歌》强调了思想转变后的青年们在国破家亡的危难时刻,“笔当枪,志如铁”,“求解放,救山河”的豪情壮志和慷慨群像,是整部剧目“让子弹变成笔,让笔变成子弹”的精神内核的浓缩与概括;《保卫黄河》作为全剧最高潮,代表了鲁艺创作的最突出成就,具象化地凸显了“为抗战发出怒吼,为大众谱出呼声”,让观众看到文艺作品的强大力量。《延水谣》出品人、西安话剧院院长任雪迎告诉记者:“这些作品也都堪称延安时期的红色文化之根,至今仍散发着迷人的光芒,璀璨夺目,生生不息,给我们以共鸣与引领。”(记者 张静)
- 感受鲁艺“文艺战士”的使命与自豪——解码话剧《延水谣》的魅力2024-05-13 06:05:31
- 音综“深水炸弹”,炸出了什么2024-05-13 06:05:59
- 舞蹈诗剧《杨家岭的春天》:从延安走来 为人民而舞2024-05-13 06:05:27
- 北京曲剧《我这一辈子》京津冀巡演启幕2024-05-13 06:05:41
- 《我的阿勒泰》:返乡故事拍出轻盈诗意2024-05-10 06:05:04
- 《微暗之火》即将收官 透过悬疑外壳探寻人性真相2024-05-10 06:05:43
- 那英、汪苏泷、杨丞琳等7组首发歌手亮相 《歌手2024》归来首次试2024-05-10 06:0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