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一体与民族统一(林超民)

作者:林超民
发布时间:2016-07-22 17:26:13
来源: 影响力

“文化”一词,出自《周易》“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一语。“文化”的意义在于鼓励人们从食衣住行的生活为起点,开启道德、哲学、宗教等思想,发扬以音乐、美术、建筑和文学等为主要表现形式的“艺术”创造,使政治、经济、社会和教育等制度化进而走向文明,用这些人文成就来教化民众,转化世俗,引导精神,使之成为有思想、有文明、有艺术,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共同发展,融于一体的社会。

中国文化有悠久的历史,丰富的内涵、深厚的底蕴,灿烂的华章。中华文化起源的多线性、多样性是显而易见的。同时我们更应该注意到,中华文化的共同性与整体性。事实上,多线性与多样性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存在于共同性与整体性之中。

中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使得有些地区的文化具有特殊的影响力,对周围的文化产生推动、融合与凝聚作用。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说:“昔唐人居河东,殷人都河内,周人都河南。夫三河在天下之中若鼎足。王者所更居也,建国各数百千岁。”证之考古发现,中华民族的祖先真正脱离原始状态,迈进文明的门槛,正是在中原地区。中原之所以逐渐成为中华文化的核心区域,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是它不仅对周边地区的文化产生影响,更重要的是,中原文化能够吸纳、包容、融汇周边的各种文化因素,以不断丰富、发展、繁荣。中华文化不是某一个地区,也不是某个族类的专利,而是中华大地上各地区、各族类相互影响、相互吸纳,共同积累而成的一个整体。

春秋时,蛮、夷、戎、狄与诸夏有明显的分别。但是这种分别,不是血缘、种族上的差异,也不是族类的界线。在古代文献中,分别四夷和诸夏的差异是“文化”。所谓“诸侯用夷礼则夷之,夷狄进于中国则中国之。”所以孔子在文化教育上取“有教无类”的原则,就是倡导教育,不分别族类,使华夏与四夷同受教化。华夏与四夷的差异就是生活方式、政治制度、礼乐规范、道德准则。这些与血缘无涉,和种族无关。通过教化,以文化的认同取代族类的差异。中国古代疆域辽阔,各地的居民之间山川阻隔、气候各异、风俗不一、习惯有别,称谓繁多,但是以炎黄为中心的华夏在文化的发展、文明的创造中,一开始就成为天下诸部的核心,并始终保持领先的作用,通过联兵、结盟、通婚、和戎、教育等方式,把华夏文化推广到四夷,以夏变夷,移风易俗,融和混化而成为一个整体,无论华夏还是蛮夷戎狄都是炎黄子孙。

华夏文化的优势不仅在四裔广为流传,移风易俗,变夷为夏,而且使入主中原的“胡人”征服者,最终被华夏文化所征服,逐渐“汉化”。“漠北淳朴之人,南入中地,变风易俗,化洽四海”。华夏文化突破血缘、种族的藩篱,将不同的族类化为一个整体。这个时期看似是种族的争斗,实质上是文化的冲突,也就是胡化与汉化的问题。中国文化的一个显著的特点是“天人合一”的宇宙观,“致中和”的人生观。正如《中庸》所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大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有焉。”中华文化就是“致中和”的文化。“致中和”引导人生处理好个人内在的和谐与外在的和谐;引导人类处理好与自然的和谐,做到天人合一;引导个人处理好自我与他人的相互和谐,个人与群体的和谐;引导天下族类之间的和谐做到“天下为一,万里同风”,“四海之内,若一家”。

正是中华文化的“致中和”的理念,视个人与社会、天下、宇宙为一个在时间空间上是一个和谐共振连续不断的整体,在整体之中又做到“和而不同”,尊重他人、异类的观念,不是单方面的“同化”,而是双向的包容、欣赏、借鉴、吸纳。所以中华文化才能够延续不断,连绵不绝。维护、传承、弘扬、创新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壮大的根本原因。文化超越种族,将中国大地上的不同族类凝聚成统一的中华民族。□ 林超民/文(影响力)

>更多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地方新闻 | 国内新闻 | 国际新闻 | 社会与法 | 社会万象 | 奇闻轶事 | 娱乐热点 | 明星八卦 | 综艺大观 | 影视快讯 | 楼市资讯 | 地产要闻 | 地方特色 | 饮食健康 | 厨房百科
车界动态 | 新车上市 | 购车指南 | 体坛要闻 | 篮球风云 | 国际足球 | 中国足球 | 投资理财 | 证券基金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免责申明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中地网,未经书面许可不得转载。
本站所刊登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栏资料,均为中地网版权所有,部分作品由用户提供,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本站所做之广告均属其个人行为,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站新闻爆料:924028811@qq.com  网站广告投放(+86)0851-83809958  手机:15086320111   QQ:924028811   技术支持:贵州中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备案标识贵公网安备52050202001312号     黔ICP备12003314号-3 


中地网版权所有,未经许可,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2
www.chinaerea.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