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4年起,海拉尔区第五中学的700余名同学与北京两所学校的学生,展开了一场温暖的“京蒙同心,见字如面”书信交流活动。同学们用文字传递着彼此的生活、梦想与期待,小小的信件成为连接京蒙两地青少年心灵的桥梁。而这一活动,只是京蒙教育协作宏大篇章中的一个温馨注脚。
4月17日,“京蒙携手 遇见未来”2025年京蒙教育协同发展论坛在内蒙古乌兰察布市举行。论坛重点复盘了京蒙教育协作成果,还举行了主旨报告、专家讲座及分论坛“头脑风暴”。
自1996年北京对口支援内蒙古以来,历经近30年的努力,北京的教育资源支持为内蒙古的教育注入了强大的动力和活力。特别在京蒙教育协作框架下,双方通过优质资源共享、教育数字化转型以及人才联合培养等多维度深度合作,实现了从“输血式帮扶”到“造血式协作”的华丽转身。
再过几个月,“京师”柴斌即将迎来他在内蒙古兴安盟三年“支教”的结束期。2022年8月,响应中组部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内蒙古的号召,北京市信息管理学校副校长柴斌从北京奔赴科右前旗中等职业学校,先后担任常务副校长、校长职务。
“通过京蒙教育协作,我们不仅让老师‘走出去’,走进北京课堂为学生授课,充分展现教师自信;还积极引进北京优质教育资源,让草原的孩子们也能享受到与北京学生同等质量的德育课程。”谈及近三年的教育帮扶生涯,柴斌感慨万千。
声音来源:央广网记者采访科右前旗中等职业学校校长柴斌
优化教育资源布局、丰富特色教育内容、强化职业教育帮扶、开展学生交流活动、深化产教融合、建立教育奖励机制、推动教育信息化建设……从单向帮扶到双向共赢。如今,多元化的京蒙教育沟通协作模式和京蒙教育协作大格局基本形成,两地在解决教育关键问题上取得了跨越式发展。
京蒙两地院校合作成果显著。截至目前,北京15所高校与内蒙古12所高校结对交流;20所北京职业院校与内蒙古31所职业学校建立合作关系;416所北京中小学与内蒙古525所学校“手拉手”结对。此外,北京累计选派493名教学骨干助力内蒙古建设80余个“双名工作室”,为当地培养教育人才。
2024年,内蒙古选派1154名校长、教师赴北京参加“培训+跟岗+实践”,派出人数相比2023年激增1.3倍;同时,北京市选派485名教师赴内蒙古送教讲学,选派人数较2023年增长2倍,讲学活动辐射内蒙古10个盟市。
在帮扶模式上,“组团式”机制成效显著。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与北京市教委共同选派173人,奔赴内蒙古10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的18所高中学校开展“组团式”帮扶,依据各地实际“一县一方案”精准施策。
成立京津冀蒙高校联盟。2024年11月,京津冀蒙高校联盟在呼和浩特市正式成立,118所本科高校踊跃加入,占四地本科高校总量的93%。借助这一联盟平台,四地高校在联合科研攻关、学生联合培养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推动区域高等教育协同创新。
开创教育课题资助模式。2024年,内蒙古自治区对北京市选派到内蒙古10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的校长、教师团队中设立12项课题,每个课题资助3万元;2025年继续列支40万元经费,支持北京选派到内蒙古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的教师开展课题研究。
据介绍,未来,京蒙两地将继续携手前行,在教育协作的“双向奔赴”路上不断探索创新,让更多学生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为两地教育事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共同描绘更加美好的教育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