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大讲堂:蒙古族和三少民族专家诠释传统祭火习俗
火是光明之源,力量之躯,是上天给予万物苍生的恩赐,它在人类发展历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农历腊月二十三是蒙古族、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等少数民族传统的祭火节。
11日,小年这一天,为了让呼市广大群众深入了解蒙古族、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等少数民族传统的祭火节,内蒙古博物院邀请四位少数民族专家现场讲解每个民族的祭火风俗。这堂博物院讲座不仅让观众了解了这四个民族祭火习俗的异同与特色,同时还与四位老师们进行互动,参与祭火仪式,感受到了浓浓的民族风情,整个讲堂一派红火。
在每年的腊月二十三的这一天,蒙古族和三少民族的同胞们都会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感谢火神给予自己民族的馈赠,并寄托来年幸福安康,人丁兴旺。这样神圣的节日,它是从何起源、每个民族之间又都有哪些禁忌呢?这四位来自不同民族的专家分别进行了讲述。
蒙古族:火神是一位年轻的女神母
据内蒙古师范大学社会学民俗学学院教授敖其讲,蒙古族将祭火时煮好的手把肉和“阿木苏”(祭火用的黄油肉枣稠粥)看作是火神赐予人间的恩惠,祭火时会将美食分享给邻里享用。同时在现场敖其和内蒙古博物院的讲解员朝鲁用蒙古语共同向现场观众诵念祭火词。在古老的祭火词中主要讲述火神母的来历,颂扬其功德,祈求火神保佑。
敖其与朝鲁共同用蒙古族语诵念祭火词。
据了解,蒙古族祭火与汉族“祭灶神”不同,蒙古族祭祀火神要用羊胸叉、奶食品、酒等供品。通常在胸叉内填满红枣、黄油、冰糖、奶酪、柏叶等,用白色羊毛线缠绕九圈后煮熟。到了晚上上灯时辰,在灶膛内填入沙蒿根、香柏片,上围干牛粪,将灶火点燃。“祭火”时,男主人双手托起煮好的羊胸叉放入火中,全家人对着火焰向火神祈祷。之后,他们还在煮肉的汤里下米煮粥,并放入奶酪、糖和黄油等,享用“祭火”的“口福”。腊月二十三,传说是火神密仁扎木勒哈降生的日子,崇拜火的蒙古民族最隆重的“祭火”仪式就在这一天举行,届时家家户户都在家里祭祀火神。
蒙古族“祭火”后分享“口福”。
在蒙语中将火神称作“斡得罕·噶拉罕·.额克即(最年轻的火皇后),这与蒙古族由幼子继承祖业、继承香火的习俗有着密切的关系。道尔吉班扎罗夫认为,一个家没有了火,就失去了居住的价值。一个家点燃了火,就会使这个家清洁,似乎是火使这个家神圣化了。火有着延续家族的神圣使命,因此把火神成为年轻的火神母是有道理的。
达斡尔族:火神又称灶神 套着黄马车升天
内蒙古社科院研究员毅松向观众讲解达斡尔族祭祀火神的知识。达斡尔族人祭祀火神“嘎力·巴日肯”,把火神供奉在锅台上方墙上。
毅松讲解达斡尔族祭祀火神。
毅松介绍,达斡尔族把火神也称为灶神。 在小年这一天,在灶台上举行祭火时,先要用清水把灶台清洗干净。把去年贴的灶神从墙上取下来,在灶神的嘴上抹上麻糖黄油,口念祭火词,感谢火神、保平安等吉祥话,然后在灶里生火,把灶神烧掉,然后灶神会随着烟上天空。这时还要让家中的小孩到外面去看烟囱,是不是灶神套着黄马车升天而去了。同时还要在灶的旁边放上草料和好吃的食品,再贴上一张新的灶神像。
到了除夕的黄昏,在院子里用牛粪和碎草点火,寓意“年年有旺、子孙兴旺”。点火后,长辈要带上饺子、肉块这样好的食品,围着火转,边转还要招呼家中的猪、狗等家畜,边向火堆里投放食物。
据了解,达斡尔族现有人口13万人。达斡尔族认为火是圣洁的,不能往火里面扔脏的东西;还有就是不能用有刃的器物如刀、叉来捅火;在火塘边是不能烤脚的,如这样做了就会一辈子受穷;还有新娘进门要从火上跨过,去产妇家也要从火上跨过 ;很久没用的东西,需要再用时,也要用火烤一下。这些都是达斡尔族日常用火的禁忌。
鄂伦春族:火神是一位长发老奶奶
内蒙古社科院研究员白兰讲述了鄂伦春族的概况和新年风俗。祭火当晚,当天空布满繁星之时,仪式正式开始,一家人穿上节日的盛装,点桑诵经,为火撑行洗。鄂伦春族的火神形象为一位长发老奶奶,象征着慈、坚韧。在现场本是鄂伦春族的白兰用鄂伦春语诵念了祭火词,感恩火神赐予我们幸福。
白兰讲述鄂伦春族祭火的现场。
鄂伦春族的节庆很少,定居前重要的节日只有春节,鄂伦春族的春节是送旧迎新庆祝狩猎丰收的日子,在除夕夜,他们户户都在门前燃起篝火,祭祀跪拜,祈盼火神保佑人畜平安,恩赐更多的猎物。
鄂伦春人世世代代生息繁衍在苍茫林海之中,以狩猎为生,与火结下不解之缘。火可以取暖、照明、煮食,也可以使人遭灾,鄂伦春人认为"透欧博如坎"(火神)是自然的一大神灵。在每年的正月初一早晨,先要向火塘跪拜磕头,然后才给家中的长辈磕头拜年;在去别人家拜年时,进屋也要先向火塘跪拜。每天用餐时,要向火塘里扔些肉、饭等食物,以示供奉。对或神的崇敬,还表现在禁止向火上倒水、用刀叉火,也不能烧迸火星的木柴,以防触怒火神。
鄂伦春族的白兰与达斡尔族的毅松在现场与小朋友互动。
据了解,截止2010年,全国只有鄂伦春族人口8659人。除了春节,鄂伦春人在每次狩猎丰收归来,也要与族人一起燃起篝火围座一周,边唱边舞,庆祝狩猎归来,总之鄂伦春人崇敬火称其为火神,处处都离不开火。确定每年的6月8日为鄂伦春篝火节。
鄂温克族:火神在天上呆七天 除夕夜返回
来自呼伦贝尔学院民族历史文化研究院副教授斯仁巴图介绍了鄂温克族也有着别具特色的祭祀火神习俗。他们认为腊月二十三是火神回天的日子,太阳落山后要祭火神。火神升上天,去报告一年的工作,在天上呆上七天后,在除夕的晚上返回。这时要用最好的食品来接火神,让火神高兴。
。
鄂温克族的斯仁巴图(中间男)与其族使鹿部杜拉尔.希然(左一)。
在牧区,鄂温克人祭时男女都参加,在火位的南、西、东侧铺上褥子,并在火的正面放一张桌子,摆上各种供物。在火架四周,点上用面做的盅灯。把5种颜色的布条,分别搭在火架的四周。在火架里用木条搭成数层木框,框上放一个整个羊的胸骨肉,外包一层羊油。然后生火,把木条框燃起,并把各种供物投入火里。这时,主祭火神的妇女跪在火前,口中念“呼日耶”,“呼日耶”,请求火神宽恕这一年中的失礼之处,并上天为主人家言好话。此时,大家都向火神磕头。从祭火那天起,3天内禁止用铁器、木棍拔火,禁止掏灰。
鄂温克人对火非常敬重。认为火是主人的神,每户的火主若“死”掉,此户有绝根之危。过去,鄂温克族猎人还有保存撮罗子里的火种的习惯,搬家时也不扑灭火种。平时不可乱动火,不能用有刃的铁器弄火,不能用水浇灭火,在吃喝之前,需把一些酒肉投入火中,以示敬火。新媳妇初到婆家,要先拜火主。举行结婚仪式时,也要拜火主。
来现场听祭火讲座的鄂温克族一家,中间的奶奶金凯丽已经80岁。
生活在辽阔草原上勤劳勇敢的蒙古民族认为火是纯洁的象征和神灵的化身,可赐予人们幸福和财富,也是人丁兴旺、传宗接代的源泉。同时身处高高兴安岭中朴实善良的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等民族同样也把火视为自己的精神寄托,这是火神给予这些民族的馈赠。
民俗是世代相传的民间生活风俗。我国自古就有“入国问禁,入乡随俗”的民间传统。《诗经》中的《风》,包含着大量的古代民俗事象。《汉书·王吉传》中有“百里而异习,千里而殊俗。”的记载。
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我国各民族用智慧和双手创造了灿烂的文明,同时也形成自己独特的习俗和文化。内蒙古草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游牧区之一,这里孕育了独特的民族民俗文化。这样一堂集演示、互动讲述四个民族的祭火的讲座,让观众充分领略了每个民族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
- 巴彦浩特再添读书休闲好去处(图文)2016-08-17 12:08:59
- 首届内蒙古地方戏剧目展演暨第四届二人台艺术节开幕2016-08-17 12:08:03
- 马头琴大师:齐·宝力高(图文)2016-08-10 09:08:50
- 黄金奶源带的前世今生2016-08-10 09:08:50
- 巴拉吉尼玛解读成吉思汗文化(图文)2016-08-10 09:08:50
- 保护民族古老的活态基因(图文)2016-08-10 09:08:50
- 传统水墨挥洒创意色彩2016-08-10 09:0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