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不能失去的精神财富(图文)
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有一种文化,它来源于民间,凝结着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智慧,通过代代相传的方式经久传承,像一粒粒珍珠在人类文化史中熠熠生辉。它,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然而,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许多非物质文化却面临着失传、甚至即将消失的局面。
寻找非遗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遗产,它强调的是以人为核心的技艺、经验、精神。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际工作中,认定的非遗标准是:由父子(家庭)、师徒或学堂形式传承了三代以上,传承时间超过100年,且要求谱系清楚、明确。”一直以来在乌海市文化部门负责非物质文化遗产搜集保护工作的张凯这样告诉记者。
“为了寻找属于我们乌海的非遗,我们天天下社区、走农区,先后召开50多次座谈会。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我们挖掘出了9个重点项目。”张凯说。当时,很多非遗项目都面临着发展困难的问题,没有了生存环境,许多传承人也很矛盾,如果放弃,今后再也没有人传承,这些代表着中华文化,最具我们民族文化原生态特色的文化产品就要失传,如果坚持,却很少有人愿意学习并把它传承下去。
“后来,政府越来越重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这些文化产品才逐步恢复了生机和活力。”张凯说。
2012年以来,乌海市专门设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机构,并将办公室设在市群众艺术馆。数年来,张凯通过不断走访干部、工人、农民、作家、社会各界名人1000多人,整理出非遗线索200多条,主要集中在蒙医药、根雕、剪纸、面塑、手工刺绣、烫画、雕塑、饮食技艺和传统手工技艺等方面。
传承非遗
在钻研烫画已经48年的工艺大师卢云山的工作室内,记者见到了这位已经66岁的非遗传承人,他的烫画被列入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他本人也被命名为自治区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工作室内,两个年轻学生正在认真练习,卢老师不时给予指导。
“学生跟我学烫画,不仅不用交学费,我还要给付工资,让他们解决了生活问题,才能有热情学习这门艺术。”卢云山对记者说,“跟烫画打了一辈子交道,真心不愿意这项技艺失传,带弟子传技术是我们的责任。”
前来跟卢云山学习烫画的学生不少,但卢云山却只收真心实意喜欢烫画艺术的。“只有真心喜欢才能坚持下去,他们才能把这项挤术传承下去。”卢云山说。
在许会英的唐卡装裱工作室,许会英一边做活一边对记者说,她的唐卡装裱技艺是由家族传承来的。她七八岁时,姥姥就开始教她用针线表现艺术,耳濡目染,慢慢地自己越来越喜欢这门技艺。唐卡装裱所用的布料大多是织锦缎,颜色艳丽,一层层要搭配好看,还要不失庄重。
“唐卡装裱既要符合宗教要求,还要懂美学,它是信念的寄托,是文化的载体。”许会英说,她已经前前后后带了十几个徒弟。
发展非遗
为了更好地保护、传承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乌海市对重点非遗项目进行生产性保护,并予以重奖。与此同时,乌海市鼓励传承人将非遗技艺整理成文字或音视频材料,做好传承技艺的档案留存。同时,乌海市还出台了《乌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为非遗今后的发展描绘了蓝图。
针对弥足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乌海市根据自身实际,在资金、政策上给予优惠和扶持,加快保护和传承的步伐。2012年,乌海市帮助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烫画艺术研究所成功申请自治区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并投入30万元资金进行生产性保护。
2014年,乌海市对烫画、唐卡装裱技艺和挂毯织造技艺3个项目各奖励1万元。同年,市、区两级政府在海馨社区建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所,为唐卡装裱项目、三才翻子拳项目建立传承普及场所,也为市民走近、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打开了一扇窗口。今年,在自治区补助经费的基础之上,乌海市对所有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发放补贴,标准为自治区级每人5000元,市级每人3000元。
目前,三才翻子拳传承人张建国已出版了《三才翻子拳》,唐卡装裱技艺传承人许会英正在编撰《唐卡装裱技艺》专著。
非物质文化遗产,这项宝贵的人类文化产品在政府的重视中逐渐恢复了生机和活力。(文字/崔建敏 图片/景真 虎成 崔建敏 部分由文化部门提供)
烫画展示吸引群众驻足观看
卢云山向学生传授烫画技艺
挂毯编织
皮影
蒙医沙疗
传承人许会英展示唐卡装裱技艺
泥塑
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二人台
唐卡装裱
太极书法
- 巴彦浩特再添读书休闲好去处(图文)2016-08-17 12:08:59
- 首届内蒙古地方戏剧目展演暨第四届二人台艺术节开幕2016-08-17 12:08:03
- 马头琴大师:齐·宝力高(图文)2016-08-10 09:08:50
- 黄金奶源带的前世今生2016-08-10 09:08:50
- 巴拉吉尼玛解读成吉思汗文化(图文)2016-08-10 09:08:50
- 保护民族古老的活态基因(图文)2016-08-10 09:08:50
- 传统水墨挥洒创意色彩2016-08-10 09:0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