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新“茶道”丨文化润茶,“中国茶业百强县第一名”的新风景

作者:汪军、李凡
发布时间:2024-04-08 17:32:02
来源: 新华网

      新华社贵阳4月7日电(记者汪军、李凡)“旧说天下山,半在黔中青。”唐代诗人孟郊在《赠黔府王中丞楚》一诗中,如此赞叹贵州青山。对于这“青”色,“茶青”功不可没。

  贵州省湄潭县连续几年获评“中国茶业百强县第一名”,那里的人们生产生活几乎都离不开茶叶。在湄潭县永兴镇中国茶海景区,每天一大早就有人登上“观海楼”品茶。离开茶海,人们会到街上餐馆享用当地美食“茶叶排骨”。

  春茶采摘时节,采茶人头戴遮阳帽,手指在茶树上翻飞,大大小小的茶叶加工厂,茶青进、茶叶出,光滑匀整、香气升腾。

  位于湄潭县永兴镇的中国茶海景区(4月5日摄)。新华社发(周访华 摄)

  在湄潭县西河镇马蹄村,丁昌玉和他的妻子王娅林,每年采茶高峰期都会在附近的茶园采摘茶叶。像他们这样的手工采茶,一斤手工费16元,一天可以采大约10斤。

  湄潭县地处北纬27度,与印度大吉岭、福建武夷山同处在世界三大黄金产茶带,“湄潭翠芽”先后88次荣获国家级金奖。如今,湄潭茶叶香飘海外,2023年茶叶直接出口额为4498.39万美元,位列贵州省县域第一名。

  茶、文、旅,相生相伴。湄潭县近年来精心打造“天下第一壶”茶文化主题公园、翠芽27°等景区,吸引各地游客打卡。在全县216个和美乡村示范点,处处有茶园,农村庭院既有“看头”又有“赚头”。

  “天下第一壶”茶文化主题公园(4月5日摄)。新华社发(黄俊 摄)

  “到了湄潭就不想走,茶庄茶园让人放松。红茶、绿茶品质都很好,茶文化氛围也很浓厚。”来自广东的游客陈莹,每年都会到湄潭旅游,短则三五天,长则半个月。

  走进位于湄潭县的中国茶工业博物馆,木制的茶叶初筛机、金属材质的杀青机、全木结构的红茶生产线设备,各式各样的老物件吸引游人参观。

  “贵州茶叶有这么厚重的历史,以前还真不了解。”来自上海的游客高晓明,用了一上午时间深度参观了这个博物馆。

  中国茶工业博物馆里展陈的老式制茶工具(4月5日摄)。新华社记者 汪军 摄

  据博物馆里的史料记载,20世纪50年代末,国际市场开始出现湄潭茶场加工的产品,结束了贵州生产的红毛茶拼入四川“川红”精制后才能出口的历史。

  博物馆负责人介绍,贵州茶叶工业化生产与加工,始于民国中央实验茶场落户湄潭。那时,除使用铁锅、竹制品等传统制茶工具外,还研制和使用了悬挂式萎凋帘、木制发酵架、木质烘干箱等茶机具生产和加工绿茶、红茶和黑茶。

  在湄潭这片1800余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很多关于茶叶的历史。今天,经过30万茶农的不断耕耘,湄潭茶“青”色更浓。

>更多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地方新闻 | 国内新闻 | 国际新闻 | 社会与法 | 社会万象 | 奇闻轶事 | 娱乐热点 | 明星八卦 | 综艺大观 | 影视快讯 | 楼市资讯 | 地产要闻 | 地方特色 | 饮食健康 | 厨房百科
车界动态 | 新车上市 | 购车指南 | 体坛要闻 | 篮球风云 | 国际足球 | 中国足球 | 投资理财 | 证券基金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免责申明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中地网,未经书面许可不得转载。
本站所刊登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栏资料,均为中地网版权所有,部分作品由用户提供,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本站所做之广告均属其个人行为,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站新闻爆料:924028811@qq.com  网站广告投放(+86)0851-83809958  手机:15086320111   QQ:924028811   技术支持:贵州中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备案标识贵公网安备52050202001312号     黔ICP备12003314号-3 


中地网版权所有,未经许可,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2
www.chinaerea.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