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三驾马车”奋蹄中关村(调结构转方式·国家高新区调研行)
中关村,被称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源地。记者深入采访发现,“人才、技术、资本”已形成“新三驾马车”,推动中关村科技园区从科技创新、新兴产业国际前沿水平的“跟跑者”,转变为不同领域“并跑者”、局部领域“领跑者”。
突破关键,“新三驾马车”聚合力
百济神州,一个陌生的名字。来到这里,记者才知道,它在国际生物医药领域,已一鸣惊人。短短五年间,它集合顶尖科学家团队,首创的靶向抗肿瘤药、免疫肿瘤药物及重要药物组合疗法已实现国内研发、国外进入临床。企业的创始人,正是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首任所长王晓东博士。全球灵活组合人才,是企业运营新模式。
以高新技术为支点,“小不点”企业快速成长为行业龙头,是中关村20多年持续上演的产业传奇。今天,成长依然是主线,但突破关键技术,布局前沿产业,则是全新的故事。
清华紫光,以资本撬动技术,通过全球并购,跨越技术壁垒,迅速形成了从“芯”到“云”的全球产业链。2015年,中关村企业发起境外并购37起,并购金额超过560亿元。
市场饱和、销售放缓的小米,正悄然展开新的布局,以智能手机、电视、路由器、机顶盒和可穿戴设备五个产品线为核心,通过对外投资,建立以大数据挖掘、分析、应用为核心的智能硬件生态圈。抓住下一个风口,是它的战略重心。
服务移动通讯的综艺超导技术、服务3D打印的液态金属技术,能将肢体动能、海浪河流动能转换成电能的纳米能源系统……突破关键,“新三驾马车”凝聚起合力,行走在中关村,扑面而来的新技术,让人真切地感受到,一个新的时代正在开启。
先行先试,只做改革高地
给科研经费松绑,是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颇为强烈的呼声。短短几个月过去,松绑新规在北京已经完成调研、对接、制定。“不做政策洼地,只做改革高地”。在“新三驾马车”发力的背后,是中关村持续先行先试、深化改革释放的巨大动能。
作为我国智力最为密集的区域,中关村同时也是壁垒密集的区域。院所间、高校间、行业间、中央部委与地方间,各有章法,自成一体。中关村科技园区以新政策、新机制,破除一切阻碍创新的条条框框。
建设第一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第一个国家级人才特区、第一个国家科技金融创新试验区;创新部市会商工作机制;推出“新四条”“京校十条”“京科九条”等系列政策……改革创新,打破了院所的围墙,打开了大学的校门,打破了行业的疆界,推进了军民融合。
中关村先后实施了国家层面改革28项,市级层面改革70项,涉及创业支持、人才引进、科技金融等多个方面,形成了可推广、可复制的经验。
重组资源,带动结构调整
“新三驾马车”相互支撑,推动中关村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近五年间经济年均复合增长率达20%。2015年,中关村企业实现总收入4.07万亿元,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收入占比71.6%,今年上半年继续呈现高速发展态势。
在做大做强自身的同时,中关村科技园区不断伸展两翼。一翼伸向国际,紧紧盯住“率先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总目标,提高全球创新资源配置能力和国际标准制定能力,不断推出前沿成果。
另一翼伸向国内,中关村企业总部在北京,产业在全国,通过“人才、技术、资本”的捆绑输出,带动了地方创新资源的重组。数据显示,2015年中关村技术合同成交额超过3千亿元,占全国总量的三成,其中80%输出到京外,落地覆盖全国330多个城市。
自主创新在园区,开花结果在全国;资源重组在园区,结构升级在全国,这正是科技园区先行一步的使命。
《 人民日报 》( 2016年08月27日 02 版)
- 新华全媒+丨中东部地区将现雨雪冰冻天气 多地积极应对2024-01-30 06:01:31
- 我国明确生物多样性保护“路线图”2024-01-19 07:01:41
- “2024全国网上年货节”启动2024-01-19 07:01:13
- 全总计划每年培育200名大国工匠2024-01-19 06:01:49
- 全球产业科技创新合作大会将于南京举办2024-01-12 07:01:46
- 深度“起底” 重建秩序——各界人士热议足球反腐2024-01-12 06:01:37
- 中国各地新年开跑力争经济“开门红”2024-01-11 07:0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