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我们面包的人”

作者:许 彤
发布时间:2016-11-13 21:47:35
来源: 人民网-人民日报

 

 

 

 

  “比果园更翠绿的土地/比庄稼更金黄的土地/比葡萄更红火的土地/踩上去多么甜蜜!”

  这是诗人米斯特拉尔献给祖国智利的颂歌。

  智利矗立在太平洋东岸,安第斯山脉西麓,狭长得如一道长长的叹息,与中国这片广袤大陆远隔太平洋遥遥相望。心与心之间可以无限远也可以无限近,再广阔的地理距离也分割不了国家之间的友好关系:智利坚决支持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地位,是南美洲第一个与新中国建交的国家。

  在政治和经济层面之外,还有一条紧密的文学纽带将中国和智利紧紧联系在一起。北京公园里智利诗人聂鲁达的塑像静静伫立着,恋人们轻轻絮说着“我将把我的话语缀成绵延无尽的项链”,青年人的笔记本上记着波拉尼奥写就的一本本书目。文学,仿佛拥有魔力的棱镜,克服了语言的差异,跨越了太平洋的距离,引领中国读者走入智利多彩的诗歌世界。

  “吟唱诗歌不会劳而无功” 

  ——聂鲁达

  巴勃罗·聂鲁达是我国读者最早熟悉的西班牙语美洲诗人。1951年8月,他代表国际和平委员会来到北京,为宋庆龄颁发斯大林国际和平奖。这是聂鲁达第二次踏上中国的土地。距此20多年前,未及而立的诗人曾途经上海赴缅甸仰光就任领事,见识过东方冒险家乐园的光怪陆离,看到过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积弱贫穷:

  “中国啊,长久以来,我们所看到的你的形象/只是西方人故意为他们自己描绘的/你是那样的衰老,你是那样的凋残/永远的贫困/一只空了的饭碗/在一座古庙的门口。”

  新中国换了新天地,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目睹新旧中国的巨大变化,聂鲁达心潮澎湃,创作了长诗《向中国致敬》献给在东方冉冉升起的年轻共和国,讴歌人类解放的新篇章:

  “青年和老人/他们发出了天真的微笑/我们看见了生命。”

  聂鲁达少年早慧,13岁时开始在地方刊物上发表作品,20岁时已凭借《二十首情诗和一支绝望的歌》蜚声诗坛,深受读者热爱,也奠定了其西班牙语现代抒情诗大师的地位。

  无论是政治诗的清澈纯净,豪迈激昂;爱情诗的奔放匀称,热烈悱恻;《大地上的居所》的奇诡失衡,混沌莫测;《慢歌》的雄浑质朴,溢彩磅礴;还是《疑问集》的洗练简洁,哲思绵绵……聂鲁达的诗句总能轻而易举叩动太平洋彼岸中文读者的心弦,让我们在转瞬而逝的节奏中被爱恋和激情触摸,在词语的拥抱中被孤独和关切浸润,在意象的森林中穿越大地和心灵的广博。在聂鲁达的笔下,诗歌的“形式和内容处在像数字般精确一致的关系中”,仿佛“一种燃烧着生命精华的平常的火”,放声“歌唱人类的良知和对共同命运的信念”。

  1971年,因“诗作具有自然力般的作用,复苏了一个大陆的命运和梦想”,聂鲁达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在获奖致辞中,他将诗人比喻为“每日供应我们面包的人”,指出诗人的职责是为人类提供“面包、真理、美酒、梦想”,并在日常的努力中“使诗歌回到每个时代赋予它的广阔天地中去”,同时在每个时代“为诗歌创造出一个广阔的天地”。

  “用血和气息将它珍藏”

  ——米斯特拉尔

  1920年,一位女士来到智利特木科市担任当地女中校长。她个头高高的,穿着长长的外衣,大方怡然的微笑令四壁生辉。她的形象刻在一位名叫内夫塔利的文学少年心上。她送给那位少年一些书,将他带进了“俄罗斯小说的严肃和恐怖的视野中”,促使这个少年、未来的诗人聂鲁达“深深地爱上了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契诃夫”。

  四分之一个世纪之后,1945年,当年的女中校长由于“那富有强烈情感的抒情诗,使她的名字成为了整个拉丁美洲的象征”,为西语美洲首获诺贝尔文学奖殊荣,她也是迄今为止西语世界唯一一位女性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者。她就是智利著名诗人、教育家和外交官卡夫列拉·米斯特拉尔。

  与彼时大多女性作家出生优渥不同,米斯特拉尔家境贫苦,年仅14岁时就在乡村小学任助理教师,挑起养家糊口的重担。1914年,她凭借三首《死的十四行诗》在全国“花奖赛诗会”上荣获鲜花、桂冠和金奖,声名鹊起,是西班牙语美洲现代主义向先锋派过渡时期的重要诗人。中年以后,米斯特拉尔投身外交界,成为智利一位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人物。

  米斯特拉尔的人生经历和诗歌创作紧密扭结在一起。她的代表作《绝望》仿佛一部私人情感志,记录着少女怦然心动的叹息:

  “他边走边唱/带走了我的目光……/在他的身影后面/芳草一如往常。”

  永失我爱的悲凉:

  “我让你躺在阳光明媚的大地/像母亲照料酣睡的婴儿那样甜蜜/大地会变成柔软的摇篮/将我这个痛苦的婴儿抱在怀里。”

  正如评论家所言:“如果说卡夫列拉·米斯特拉尔自己为自己创造了一个世界,一个像我们在《绝望》所发现的如此美丽和感人的世界,那她就不仅仅是写了一本书:她窃得了神火,而且没有自焚。”

  随着岁月的流逝,随着一次次远行与阅读,个人情感不再是米斯特拉尔心灵世界的唯一支柱,她的目光投向了更加辽阔的世界,她的爱变得更加广博与厚重,如《黎明》一诗:

  “我敞开胸膛/让宇宙进来,像炽热的瀑布一样/新的一天降临/我便消亡/我像充实的岩洞/将新的一天歌唱。”

  诗人对大自然的礼赞中饱含着对人类的热爱,对人的尊严的讴歌,对理想的赞美。在时光的锻造下,米斯特拉尔和她的文字由涓涓细流磨砺成水晶,明亮、洁净、刚强,亦如诗人的墓志铭:

  “灵魂为躯体之所作/正是/艺术家对人民之所为。”

  “我不在乎能不能写完我的诗”

  ——波拉尼奥

  进入21世纪之后,中国读者的智利文学书单上增加了罗贝托·波拉尼奥的名字。他的《荒野侦探》和《2666》两部小说掀起阅读热潮,在“文学爆炸”之后,西语美洲文学再次惊艳了汉语文学圈。不过这位“丢失了国家/却赢得梦想”的早逝文人,这位身后引发无数阅读追捧的小说家,生前一直固执地坚持着自己的诗人身份。他曾不无调侃地说过“我从未放弃写诗。诚然现在我写的诗少了,原因很明显:我写散文能赚钱,我靠它养家糊口。我喜欢散文,但诗是乐趣与愉悦。”

  罗贝托·波拉尼奥出生于智利首都圣地亚哥,年少时随家人迁居墨西哥。1973年,如青年切·格瓦拉一样,波拉尼奥漫游美洲大陆,在智利军事政变前数月返回祖国,以此表达对阿连德政府的支持。第二年,他返回墨西哥,与友人共同发动了“现实以下主义”文学运动,试图将超现实主义、达达主义和街头戏剧融合在一起,渴望能够改变文学,改变生活,改变世界。

  1977年,由于“厌烦了文学那堆破事儿”,波拉尼奥告别墨西哥,此后一段日子里他在非洲、法国、西班牙漂泊,生活动荡不安,直到80年代中期才逐渐安定下来。1986年波拉尼奥在巴塞罗那附近的小镇定居,进入写作高峰期,作品声誉愈来愈高。但他的肝病也日趋恶化,波拉尼奥在病榻上坚持写作,从生命之血中释放文字,直至2003年7月15日因肝功能衰竭谢世。

  在波拉尼奥看来,作为艺术形式,诗歌能够接近无穷大,而人在其中可以在不消失的情况下变得无穷小。他是智利诗歌的热忱读者,热爱聂鲁达的《大地上的居所》,但也不喜他毫无节制的抒情;他是“反诗歌”大师尼卡诺尔·帕拉的忘年交,赞扬他开辟了智利诗歌从未涉足过的道路。他更是智利诗歌的坚守者和开拓者,与前辈诗人们一样,无论立场和路径,波拉尼奥执着于对诗歌的坚守与热爱。他不懈探求诗歌的本质,探寻语言和话语、现实主义与真实、模仿表现之间的关系,正如《复活》一诗所言:

  “诗歌进入梦想/像潜水员跃入湖中/诗歌,比任何人都勇敢/笔直地/跃入坠落/在尼斯湖般无尽的湖中/在巴拉顿湖般浑浊晦气的湖中/你们在深渊中注视/一位无辜的/潜水员/包裹在意志的/羽毛里/诗歌进入梦想/像一位潜水员/坠入上帝的眼中。” 

  面对诗与诗负载的良心,在这个广漠的世界中,让我们表明态度,具有温度,用双手点燃诗歌,照亮我们的理想和现实,将它们紧紧、紧紧地融为一体。

  人物速写:蔡华伟 


  《 人民日报 》( 2016年11月13日 07 版)

 
(责编:王政淇)
>更多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地方新闻 | 国内新闻 | 国际新闻 | 社会与法 | 社会万象 | 奇闻轶事 | 娱乐热点 | 明星八卦 | 综艺大观 | 影视快讯 | 楼市资讯 | 地产要闻 | 地方特色 | 饮食健康 | 厨房百科
车界动态 | 新车上市 | 购车指南 | 体坛要闻 | 篮球风云 | 国际足球 | 中国足球 | 投资理财 | 证券基金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免责申明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中地网,未经书面许可不得转载。
本站所刊登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栏资料,均为中地网版权所有,部分作品由用户提供,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本站所做之广告均属其个人行为,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站新闻爆料:924028811@qq.com  网站广告投放(+86)0851-83809958  手机:15086320111   QQ:924028811   技术支持:贵州中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备案标识贵公网安备52050202001312号     黔ICP备12003314号-3 


中地网版权所有,未经许可,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2
www.chinaerea.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