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P市场面临洗牌:如何引进民间资本是关键

作者:
发布时间:2016-12-09 22:12:09
来源: 人民网-金融频道

 人民网北京12月9日电 (记者李彤)近年来,在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动下,PPP模式的顶层设计不断完善,掀起了一轮招标建设的热潮。但与此同时,签约落地项目率不高、低价恶意竞争等现象引发社会各界关注。业内人士表示,“摸着石头过河”的PPP正面临洗牌,如何筛选引进民间资本是市场良性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PPP模式”盛宴开席:为啥“叫好不叫座”?

“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PPP)”,即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共同提供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从20世纪90年代起,PPP模式开始在中国发展,早期集中在高速公路、水务、城市轨道交通等领域。2000年以后,拓展到市政公共事业,如污水处理、地铁等行业。

PPP项目的大力推进,与全局规划与顶层设计密切关联。数据显示,自2013年至今国务院各部委出台相关政策50余项,特别是2014年以来显著加快,地方政府也出台相关配套举措。记者梳理发现,2016年财政部公布的第三批PPP示范项目共计516个,计划总投资金额月约1.17万亿元,在项目数量与投资金额的增幅上远超前两批示范项目。有媒体统计,截至2015年末,地方公布的PPP项目达1800多个,累计投资额达3.4万亿元。

尽管PPP模式积极推进,但能找到合作伙伴的是少数,一些项目处于无人问津状态。“随着市场快速发展,参与各方对PPP模式正在重新审视,转变观念认识,这种氛围是行业发展的新动向。”深耕资本创始人王棘表示,对于地方政府而言,此前一些地方将PPP作为缓解债务压力、“甩包袱”的手段,接触项目时往往想到的是现金流和资金成本,用“银行的钱”、与央企合作成为首选,但由于落地项目少、区域发展速度慢,地方政府的思路正在转变;对社会资本而言,早些年参与的更多是“基础建设”,并不是地方“基础经济建设”,没有发挥外脑、管理、资源整合等优势,选了最苦最累的活,影响积极性。

财政部PPP中心数据也反映出社会资本参与项目的现状。在今年7月底,中心负责人介绍说,前两批示范项目已签约的社会资本共119家,其中民企43家、混合所有制8家、外企3家、国企65家。民企占比为36%,前三类非国企合计占比45%。

王棘表示,国家倡导PPP模式,政策落脚点不在于稀释地方债务风险,缓解土地财政困难,更大的意义是发挥社会资本管理和技术优势,参与地方经济社会软实力与硬实力建设,转换提升政府职能。

吸引社会资本参与:项目整体打包 注重规划设计

有业界人士对记者坦言,目前社会资本参与PPP项目最大的困难是筹集资金,最关注的是项目稳定收益。“在资金筹资渠道上,除非申请到了政策性资金,否则市场上综合融资成本在8%以上,而PPP项目‘非暴利’的特点导致其回报率在9%至10%。此前经手的一个项目就是因为投资回报率低,最终陷入长期协商中。”

此外,市场上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也时有发生。上述业界人士介绍说,有企业以低于其他竞标方1/2甚至1/4的价格中标。如果项目招标方以低成本为目的牺牲质量,将为后期项目运营带来隐患。

针对如何吸引社会资本良性参与PPP项目,王棘认为要从设计规划着手,前期在权责划分、风险共担的表述上越详细,后期操作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就越少。

“不能让民间资本参与项目时,只有骨头没有肉。”他建议将项目整体打包给社会资本建设运营,以智慧城市为例,城市建设的盈利空间有限,而运营管理才是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发挥其优势所在。“在地方政府看来,PPP更像是债权,需要日后进行偿还,更愿意拉长项目合同期限,一些不适合的项目也整体打包进来。但对社会资本而言则像是股权,他们希望参与项目的各个环节并有发声的权利,才能带动积极性投入自身资源。此外,社会资本参与PPP项目时,应研究地方经济结构,选择国家鼓励的朝阳产业进行布局,以产业为导向进行规划设计。”

针对如何激活项目资本的流动性,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副研究员赵福军对媒体表示,以银行贷款为主要融资方式,难以满足投资大、期限长且收益不高的PPP项目融资需求。他建议,将项目投资形成的收益或现金流变成可投资的工具,形成上市交易的证券化产品,增强投资PPP项目资本的流动。

“风投机构很少会投资PPP项目,因为回报周期动辄十几年、几十年,时间太长了。如何选择、引进民间资本是关键。” 中国财政学会会长贾康表示,合理风险分配是PPP效益最大化的前提,要将物有所值评价、财政承受论证、支付义务管理、中期评估和最终绩效评价等环节做扎实。此外,财政部、发改委等部门都在关注PPP的发展,相关部门间的协调沟通很重要。

>更多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地方新闻 | 国内新闻 | 国际新闻 | 社会与法 | 社会万象 | 奇闻轶事 | 娱乐热点 | 明星八卦 | 综艺大观 | 影视快讯 | 楼市资讯 | 地产要闻 | 地方特色 | 饮食健康 | 厨房百科
车界动态 | 新车上市 | 购车指南 | 体坛要闻 | 篮球风云 | 国际足球 | 中国足球 | 投资理财 | 证券基金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免责申明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中地网,未经书面许可不得转载。
本站所刊登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栏资料,均为中地网版权所有,部分作品由用户提供,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本站所做之广告均属其个人行为,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站新闻爆料:924028811@qq.com  网站广告投放(+86)0851-83809958  手机:15086320111   QQ:924028811   技术支持:贵州中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备案标识贵公网安备52050202001312号     黔ICP备12003314号-3 


中地网版权所有,未经许可,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2
www.chinaerea.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