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九文化区:打造让世界仰望的香港文化名片
香港西九文化区管理局表演艺术行政总监茹国烈 人民网香港12月16日电(记者刘慧、蒋波、刘洁妍、田凯)去香港耍!不少人都去过香港旅游或购物,你知道将多一种方式去香港么? 2018年,广深港高铁就要开通了!这一高铁使得香港将进入国家近3万公里的高铁网。建成后,从深圳到香港只需要15分钟,从广州直达只要48分钟,北京到香港也只需要9小时……更为关键的是,香港唯一的车站就设于西九文化区,毗邻机场快线九龙站,和金融区中环遥相呼应。 “可以预见,2018年高铁和西九文化区同步运营后,旅客们走出车站,不仅可以领略到维多利亚港的美景,更可以在西九文化区里欣赏到全年无休的世界级展览、演出及戏曲盛会。”香港西九文化区管理局表演艺术行政总监茹国烈望着已经初具规模的的戏曲中心大楼,吐露着心底的愿景,“文化区是为每一个香港人而建的,这将是全球规模最大的文化项目之一,我们有信心可以打造出一个让全世界仰望的香港文化名片。” 西九文化区:一个给香港攀升为伟大城市的机会 在寸土寸金的香港九龙尖沙咀,西九文化区的蓝图正徐徐展开。 西九文化区坐落于面积四十公顷的填海土地上,这里是维多利亚港最后一块人工填海区,它就像一颗未经打磨的钻石般,炙手可热。香港媒体曾以“得西九,得天下”之说来形容它的战略位置。 维多利亚港一带,水域辽阔,景色瑰丽,在位置及地貌上都是香港的中心。每天数百万人次跨越两岸,交织出一幅美妙的海上繁华景致。经济上,它见证着香港的商贸和旅游业的变迁;文化上,为香港这个国际大都市不断增添华彩和魅力,而即将落成的西九文化区势必让维港的传奇迈向一个新的高度。 1998年,时任香港特首董建华在当年的施政报告中提出,要在位于西九龙的填海区兴建一系列世界级文化设施,希望借此提高香港的文化水平与世界地位。 规划期历经三任特首,民间团体、艺术家等各方长时间的讨论,在公众达成共识和参与下,终于在2013年破土动工,一笔过拨款216亿港元发展。香港特区政府致力推动文化艺术的努力和决心,由此可见一斑。 崇高而足以让全世界仰望的文化艺术,是历史对一个伟大城市的重要评价。香港已经有非常丰厚的通俗文化底蕴,它是美食中心、是购物天堂;西九文化区的构想,就像金字塔顶端的光辉,是争取给香港成为一个伟大城市的机会。 西九文化区:十年愿景从戏曲中心做起 不可思议的是,这片黄金地段全面交给了“文化”。 西九文化区内近一半面积归属中央公园,还有3万平方米的艺术教育空间。一条林荫大道绵延其间,并串联17项星罗棋布的文艺设施,包括博物馆、音乐厅、剧场、戏院、展馆等,未来十年将初具规模。 更多的绿地和人行道,创造出更多适合人们漫游、欣赏艺术展演的公共空间与活动。同时,打破美术馆、博物馆、剧场等场馆给外界的隔阂之感,不让公众连馆所的入口标识,都得费一番工夫才找得到。西九文化区集艺术、教育及公共空间于一身,这种视野与格局,令人民网记者参访团印象深刻。 西九文化区首个主要表演艺术场地──戏曲中心,将是第一个开放的场馆。该架构包含了大量的公共休闲空间,除了2000平方米的培训和教育设施,两个设计一流的会议厅,还有传统的茶馆。为戏曲社区提供一个平台,来进行互动、开发、生产和其他中国戏曲表演。 戏曲中心设计的主要特色是把主剧场设在建筑物的顶部,高铁车站停靠处就设在地下。而中间的楼层用作教学、排练、餐饮等用途,一层提供偌大的中庭供市民享用,将地面的空间尽可能多的让给了行人。 唯有当艺术与生活相互结合之时,方才能够使剧场成为更多民众想要走进的地方。“我相信,一座城市的新生与发展,也将会因为艺术文化场馆的活络,让文化内涵与金融发展呈现出崭新的活力。”茹国烈总监如是说。 让更多的人知道“西九”,知道“戏曲中心” 一个1:250比例的西九文化区立体模型,摆放在西九文化中心办公大厅正中央,令西九梦想具体可触,实现在望。 茹国烈总监站在立体模型前,为人民网记者参访团一行讲述着西九文化区的宏伟蓝图,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一座专业的剧场,不但提供表演艺术工作者一展长才的舞台,同时也是全民共享的文化园区。当香港的年轻人为了买一套房子、赚第一桶金而倍感压力时,他们仍然可以知道,在文化和精神层面,还是有发展的空间,有他们释放压力的乐园。” 不过,要达成这样的目标,并不是一蹴可就的。 2010年,茹国烈加入西九文化区管理局,负责规划及发展文化区所有表演艺术设施,并监督其发展策略及营运模式。身为香港艺术发展局行政总裁的他,有28年的艺术行政管理经验,曾在香港艺术中心任职13年,并于2000至2007年间出任香港艺术中心总干事。“刚调到管理局的时候,西九文化区还是一片空地,一切都还在规划讨论之中。现在看到工地就表示有进展,已经让我很开心。说是负责人,其实那时候只有我一个。”茹国烈笑着说。 六年来,在他的带领下,文化区内各项演艺设施的设计工作及建筑工程均进度理想,近年亦先后推出一系列涵盖舞蹈、戏剧、音乐及戏曲的节目。从自己一个人的小门面,到发展成几十人的办公区域,茹国烈亲眼见证了破土动工、从无到有的点点滴滴。尽管已经6年,场馆规划烂熟于心,他仍每天习惯去实地转转,期盼场馆早日投入使用。 西九戏曲中心是第一个开始建设的场馆,在茹国烈心中,不仅仅是“开端”,“场馆设计是独一无二的中国文化特色,也期待它和其他当代表演艺术在同一文化区内,让更多年轻人走进来。更重要的是,这是香港第一家专业粤剧场馆,对市民来讲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西九文化区戏曲中心还在建设当中,茹国烈和他的同事们却已经早早筹划,密锣紧鼓地举办了一系列与戏曲有关的活动。四年来,以“西九大戏棚”、“粤剧新秀演出”等艺术节为代表,率先为港人做文化服务。 “要尽快让外界了解西九文化区,知道戏曲中心。”多年从事艺术管理工作的茹国烈深知,观众对艺术场馆和艺术市场的重要性,“通过每年过百场的粤剧演出、培育台前幕后的新秀等形式引起了国际的关注,不仅提高公众与文化区的参与度,也为戏曲中心预先建立观众群。” 有了良好的硬件,软件能否跟上? 事实上,各地无不尝试整合各项软硬体资源,以促进文化软实力的繁盛。但像香港这样大体量、集群式文化地标的投入,在世界范围内也是首屈一指,堪称大手笔的。艺术的“介入”,不但可以扮演催化剂的角色,更理所当然地要担负起领头羊的任务,把握创造一地文化枢纽的机会。 茹国烈深知“西九”对香港的重要性,更理解香港市民的需求和感受。“近两年,香港文化设施已跟不上市场需求。仅有的几个演出场馆愈发显得拥挤了。很多内地和世界级的演出团体想到香港演出,至少要提前一年才有可能预约上,硬件设施限制了香港观众的文化消费。而且我比较担心的是,如果香港还没有新的场地的话,演出交流就没有这么大的意愿。因为内地二、三线城市都有很好的艺术中心场地,演出机会越来越多。现在优秀的演出团体,在内地都排不够。” 西九文化区是香港文化发展中最贵重的硬件,香港九大艺术团体则是文化发展中最优秀的软件,如何能充分调动两者之间的互补优势?让软件于硬件中注入生命力?香港艺术发展局和香港艺术中心的工作履历,让茹国烈深切感受到香港培养本土艺术家的必要性,“西九文化区是为提升香港的文化发展而建设,也要成为香港优秀艺术家的创作和发展基地。本土艺术家更需要本土力量的扶植。” 对话:香港人在文化传承方面是不遗余力的 茹国烈的办公室没有想象中宽敞,摆上一张办公桌和几把椅子,已经显得局促。办公区就设在工地旁边,抬头便能看到不远处高高低低的起重塔。 办公室的墙上、黑板上贴满了工作计划、工程安排和粤剧活动宣传海报,对茹国烈来说,眼下最重要的不仅是场馆施工,还要考虑专业人员的储备,“戏曲中心也要培养训练有素的艺术人才,希望藉由西九,将推动一座城市的改变,成为一个令人兴奋、可亲与开放的地方。” 人民网:粤剧在香港人心目中的地位如何? 茹国烈:在一般的印象中,香港似乎和文化无关,其实不然。香港在文化上从来不是一个孤岛,不仅有多种文化产业和娱乐方式,更重要的是香港盛行粤剧。它和广袤的岭南地区是一体的,粤剧就是香港文化最主要的载体之一。粤剧是香港民众喜爱的娱乐方式,从前如此,今天依然如此。 粤剧在香港怎么受欢迎,演出场次和人数是最直观的数据。香港的戏院一直独立自主经营,戏班、演员和观众根据市场形成的互动关系。现在每年粤剧在香港有几百个不同的演出。平均每一个周末都有好几场不同的粤剧演出。在这方面,香港的粤剧演出市场甚至比广州好一些,很多广东粤剧团都会来香港表演。尤其是年纪比较大的观众基本都是票友戏迷,对粤剧是非常热爱的。 粤剧演出,始终是民众日常生活的组成部分。如果只有现代艺术,没有传统艺术,就像是在沙滩上建起的一座楼阁,根基不稳。 人民网:香港特区政府在保存、推广粤剧方面做了哪些实际工作?申遗成功后,粤剧在香港的发展状况又是怎样的? 茹国烈:粤剧是香港第一个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项目。申遗成功后,香港政府对粤剧又给予了很多不同的支持。政府为此成立了粤剧发展基金。基金推动人才培训和粤剧推广工作,获拨款达几千万港元。这些措施取得良好效果,如今每年粤剧在各剧场的演出仍有约1000场次之多。 一个很有说服力的例子,就是在香港这个国际化大都市里,特区政府在西九龙这一堪称大手笔的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方案中,把戏曲放在了最优先考虑的位置。戏曲中心不仅将是第一个建成并投入使用的艺术演出设施,同时位置也是最佳,邻近地铁口,直通高铁站。在整个文化区块内,也是最靠近城市中心商业区。 除了西九龙建设中的戏曲中心,香港特区政府通过古建筑活化计划复建、增添了专门上演粤剧的剧场。在沙田的香港文化博物馆,粤剧是其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保存了大量粤剧的相关资料。戏曲都面临着观众老龄化的困扰,此外,香港特区政府对年轻一代的推广工作不遗余力,粤剧音乐已列入新高中音乐课程,正规粤剧课程已在中学试点展开。支持香港教育学院在中小学进行粤剧教学试验计划,以及支持剧团到中小学巡回演出等等。多年来为推动粤剧发展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今已初见成效。 人民网:2018年戏曲中心投入使用后,场地保障又将会为香港的粤剧发展带来哪些变化呢? 茹国烈:最大的一个变化就是,从戏曲中心开始,香港粤剧有了一个长远的、可发展的地方。戏曲中心除了演出场地,还有小剧场、多个教学跟培训的空间,我们的戏曲中心将会成为香港粤剧发展的中心。 第二点是,戏曲中心的设计是比较现代的,除了有比较传统的发展之外,也希望我们年轻的艺术家,在这样现代气息浓厚的环境,激发新的创作激情和新的思路。政府负责提供资源与条件,艺术内容还是要靠艺术家们自己去决定。在文化方面没有五花八门的“工程”,但是我们可以相信,粤剧界的同仁们一定会对得起戏曲中心这座新建筑。 人民网:戏曲中心作为专业场馆,剧场工作人员的配备情况呢? 茹国烈:起码100人。当然还要聘请其他相关工种还有义工,所以需要蛮多的。我觉得两岸三地都在争取,尤其是内地很多城市,近两年都有大型剧院竣工急需专业剧场管理人才,这个缺口目前是很大的。当然,我们也希望把香港本地有经验的专业人士留在“西九” 人民网:这为香港喜爱文化艺术的年轻人也提供了很好的就业空间。 茹国烈:其实自从我们西九文化区开始投入建设后,香港的大学、艺术院校招生情况都更好了。过去家长们担心孩子们学艺术不如学经济来得实际,现在都知道特区政府有这么大的投入,所以家长们也放心让自己的孩子们去学艺术了。 人民网:谈到青年一代,您认为粤剧怎样来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呢? 茹国烈:这就是我觉得戏曲中心放在西九文化区的一个最重要的方向。现在香港在粤剧方面是蛮蓬勃的,但是主要还是在一些年纪比较大的观众。我觉得粤剧也好,不同的戏曲门类发展也好,需要往前走,应该像我们当代的艺术,话剧也好、舞蹈也好、音乐也好,有很多不同的交流,也可以互相有不同的影响。 我们戏曲中心是第一个场馆,但是我们还有第二个、第三个不同的场馆是可以给不同的现代艺术发展的。所以我们现在已经开始鼓励一些年轻的粤剧创作者,能够跟一些其它门类的艺术家合作,探索一下我们粤剧将来的方向。此外,我们的戏曲中心也不单单是演粤剧,也非常欢迎其它不同的剧种,比如京剧、昆剧、川剧来香港,也有很多交流创新的空间。 人民网:早听说香港有个响当当的“粤剧新星展”,罗家英汪明荃等名家也在各大平台上宣传推荐。新星展已经取得了哪些成果? 茹国烈:“粤剧新星展”由西九戏曲中心主办,已成为本地戏曲界培育新晋演员的独特平台。由名伶罗家英担任艺术策划,透过精心挑选的剧本,在他的带领下进行一连串训练和指导。这些崭露头角的新一代粤剧新星来自香港不同剧团选拔出来的优秀人才,不仅有机会同场互相观摩和学习,累积宝贵的演出经验,更重要的是可以和名家同台演出,培育他们成为未来粤剧界独当一面的接班人。 自2015年起,有系统地筹办粤剧新星培训计划,至今已来到第三届。除了业界和观众之好评外,更欣慰的是我看到一班新演员在数年之间的蜕变,他们的演技日趋成熟并逐渐发展出个人风格。当戏曲中心于2018年开幕后,香港可以有一批高水准的,年轻的一代的演员能够呈现在戏曲中心的舞台上面,他们将是戏曲中心演出的中流砥柱。 人民网:粤剧的发展之路应该朝哪个方向努力? 茹国烈:戏曲虽是重要的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但不论京剧或粤剧人口不如以往,如何顾及商业营运及保存、发展及推广戏曲,都是最具挑战的。香港和内地,我觉得大家所面对的情况类似,同样身处互联网的时代,同样要面对年轻的观众,他们对传统文化都是不太理解的。我们所面对的都是一些比较老龄化的观众,香港也好,广东地区也好,澳门也好,只有一个粤剧,虽然在不同的地方,首先要保存好传统。 第二就是创新跟培养新演员。我们有一些年轻的粤剧演员,在粤港澳都受到欢迎,我们也希望能够将来,在不太远的将来我们有一些受欢迎的演出,可以三地巡回演出,常常来交流这方面的演出。
除了培育新秀,粤剧的教育传承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小学生唱、做,教他们先学会看戏,也许40年后,他们会对粤剧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投身粤剧事业。 人民网:如果和热门的IP合作,来推出一些新的剧目,对粤剧发展来说,这种尝试有可能性么? 茹国烈:这方面,我其实很有兴趣。我也看到在其它剧种,比如上海越剧团,已经有这种尝试。我知道广东地区的粤剧是跟一些游戏项目做了实验性的合作。我们身处互联网时代,不能忽视新媒体的传播渠道,以及热门IP对青少年的影响力。在香港来讲,我们非常欢迎内地的文化传播公司,有机会一起来做这样有益于传统文化发展的尝试。 以更多的合作,透过长期的努力,才有可能改变一个地方的精神样貌,以及人们对于生活美学的知觉。 |
- 新华全媒+丨中东部地区将现雨雪冰冻天气 多地积极应对2024-01-30 06:01:31
- 我国明确生物多样性保护“路线图”2024-01-19 07:01:41
- “2024全国网上年货节”启动2024-01-19 07:01:13
- 全总计划每年培育200名大国工匠2024-01-19 06:01:49
- 全球产业科技创新合作大会将于南京举办2024-01-12 07:01:46
- 深度“起底” 重建秩序——各界人士热议足球反腐2024-01-12 06:01:37
- 中国各地新年开跑力争经济“开门红”2024-01-11 07:0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