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月星:明年底上海实现单位垃圾强制分类全覆盖
炎炎夏日,“垃圾去哪儿”又成了市民关心的话题。今天上午,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局长陆月星走进本报2016“夏令热线”现场,接听市民来电,并接受媒体采访。
生活垃圾如何做到“日产日清”?建筑垃圾如何破解“出路难题”?陆月星表示,本市将完善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体系、重构建筑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力争到“十三五”末,基本建成城乡统筹、全程分类、技术先进、处置合理、循环利用的垃圾综合管理体系。
生活垃圾“闭环管理”
陆月星透露,上海这座特大型城市,每天生产的垃圾量巨大。去年,本市生活垃圾清运量790万吨,经分流分类后利用的约190万吨,进入焚烧、填埋等末端处置的约600万吨。今年上半年,本市生活垃圾分类覆盖已达421万,绿色账户覆盖至135万户,全市日均分类湿垃圾约2200吨实现了资源化利用。
陆月星强调,本市生活垃圾实行的是“闭环管理”,全部环节由政府监管并托底。针对目前“源头分类质量不高”和“分流分类后垃圾资源化能力不足”两大短板,将推进“定时定点投放”和“绿色账户”,提升湿垃圾资源化利用能力,完善从源头到末端的全程分类体系。
近日,国家发改委、住建部联合发布《垃圾强制分类制度方案(征求意见稿)》,提出2020年前,在直辖市、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先行实施垃圾强制分类。对此,陆月星表示,将落实单位垃圾分类责任主体的义务,逐步实现单位垃圾“不分类、不收运”和“分类实效与收费挂钩”的管理模式。“力争明年年底,实现单位垃圾强制分类全覆盖。2020年底,基本实现居住区垃圾分类、绿色账户全覆盖。无害化处理率保持100%,基本实现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生活垃圾资源回收利用率达38%。到‘十三五’末,本市源头分类减量实效有明显提升。”他表示。
日产日清车走地净
高温时节,垃圾清运与市民的生活质量密切相关。陆月星强调,本市垃圾清运要求生活垃圾“日产日清”,实现“车走地净”,杜绝扰民及“跑、冒、滴、漏”问题。去年至今,市容环卫行业开展了两次垃圾清运专项整治行动,最新的公众满意度测评得分为83.22分。
陆月星表示,在专项整治行动中,各区县及基层单位,探索出了不少可复制、可推广的“锦囊妙计”。比如,宝山区作业人员做到持证上岗,要求懂设备原理、结构、性能和维修方法;静安区改进后装式垃圾车,加装防漏挡板解决滴漏;黄浦区对车辆更换防滴漏密封条,并为拉臂箱定制“遮羞板”;嘉定区在44辆车辆上,安装车载监控,全天候、全方位实时监控。
在服务群众方面,一些清运单位也制定了良策。如黄浦区为孤寡老人、烈士家属等特殊家庭无偿清运整治垃圾。静安区利用高压水枪,为部分售后公房冲洗垃圾箱房。浦东新区则与居委、物业共建清运服务微信群,设置便民服务热线等。
让建筑垃圾变资源
对于“放错地方”的建筑垃圾,本市将重构分类收运处体系。陆月星表示,今年上半年本市建筑垃圾申报量达3915万吨,是同期生活垃圾的12倍,最高峰时4天产生的建筑垃圾能堆出一座金茂大厦。按照“1㎡拆除量,产生约1吨建筑垃圾”计算,上半年拆除2870.56万㎡违建,产生了2000多万吨建筑垃圾。
针对本地建筑垃圾消纳场所的处理能力基本饱和的现状,陆月星表示将以“中心城区统筹消纳,郊区自行处理”为原则,按工程渣土、工程泥浆、工程垃圾、拆房垃圾、装修垃圾等类别,建立分类消纳及资源化利用体系。比如,促进工程渣土用于滩涂造地和郊野公园建设,建设一批建筑垃圾应急消纳处置场所。
此外,本市将推进建筑垃圾管理规章修订,在市政府50号令的基础上,实现对各类建筑垃圾管理的全覆盖。同时,积极争取市人大常委会的支持,加快推进《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立法工作。
- 创历史新高!上海港集装箱昼夜吞吐量首破16万TEU2022-09-12 08:09:10
- 2022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闭幕2022-09-12 08:09:14
- 中秋游热门地上海重回第一2022-09-12 08:09:46
- 上海:政府推出务实新举措 营造高品质生态助力企业引才留才2022-08-18 11:08:16
- 上海无线电检测行业联盟2022创新发展论坛举办2022-08-18 11:08:01
- 上海市政协新闻传播中心公开招聘主任、副主任2022-08-18 11:08:29
- 上海建成首批市级数字化转型示范区,另外三个示范区正在建设2022-08-18 11: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