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纪录片《中国文房四宝》抢占周五荧屏黄金档
直到今天艺术家们仍然认为毛笔是勾勒佛像的最佳工具。画家王峰正在临摹敦煌莫高窟的壁画。
在上海墨厂墨模存储车间里,收藏着明清以来数万块珍贵古版墨模。(均纪录片《中国文房四宝》摄制组供图)
王羲之用来写下 《兰亭序》 的“鼠须笔”,今人还会制作吗? 曹植诗中的“墨出青松烟”谁见过? 写下“红开露脸误文君”的女诗人薛涛,在今天安徽巢湖边某纸坊老板心中又是怎样的存在?
上周五,纪录片 《中国文房四宝》在央视纪录片频道播出最后一集。根据中国广视索福瑞数据显示,《中国文房四宝》 在央视纪录频道的平均收视率为0.14%,收视较前一周同时段提升5.3%。有网友评论:“纪录片展现的纯手工制作工艺,让纸、墨、笔、砚充满了感情,这种情感是冷冰冰的机器所无法替代的,庆幸这些承载风韵雅致的传统技艺得以流传至今,也希望能够代代流传下去。”
与过往不少传统文化题材纪录片采取的线性学术梳理叙事不同,在这部耗时456天拍摄的6集纪录片中,讲述了关于文房四宝的古往今来。“文房四宝的发明和演进,体现出我们民族在文化认知方面的独特创造。”总导演吴斯说,传统文化背后的制作者、使用者、收藏者、研究者与传播者身上发生的一个个小故事,拉近了观众与传统文化的距离,传递出传统文化的当下发展与求新求变的勇气。
90位古今人物串起文房四宝的“前世今生”
最初接手“文房四宝”这个选题时,导演组犯了难。一来,在数字时代,笔、墨、纸、砚早已不是生活的必需品,二来,这个题材早就拍“滥”了,对当下观众而言亲近感与新鲜感全无。如何将老生常谈拍出新意? 大家一开始便达成共识:舍弃笔、墨、纸、砚各分一集,平铺直叙地讲述历史这一最简单的方式,转而将四者相互交叉,根据主题划分集数,用故事代替知识普及。
筹划选题时导演组人手一本宋代苏易简所撰 《文房四谱》,也许是书中充满典故和轶闻的趣味书写感染了导演组。导演吴斯说:“《中国文房四宝》 的起点在记录中国文化的器具上,而落点是在生产与传承这些器具的人。”于是,导演组将制作者、使用者、收藏者、研究者、传播者的故事串到一起,将中国人的精神和哲理烘托出来。纪录片中出现了90位人物,其中既有60位与文房四宝打交道的当下现实人物,又有30位通过情景再现方式演绎的古人,既有历史的掌故也有现代的观照。
纸上增染彩色,或赋以图案,在中国被作为信笺、诗笺之用。在介绍纸笺的内容中,1200年前的女诗人薛涛便与在安徽经营加工纸坊的刘靖产生了关联。坐在染色池前的刘靖想要仿制一款诞生于唐朝,因人得名的薛涛笺。话音刚落,镜头便从现代切换到“唐朝”,公元9世纪初,女诗人薛涛与元稹相恋却无奈离别,便将深情赋予诗歌。素纸难以承载这分深情,薛涛便用芙蓉花汁调色,制作彩纸信笺,这个创举也为文房用纸翻开绚丽一页。
如同前辈薛涛一样,刘靖将花漂洗、捣碎制成颜料,并按照自己的理解进行施胶、手绘、撒金,制作心目中的薛涛笺。这并不是刘靖首次尝试“复活”古代纸笺,大多纸笺上的精巧图案都由他静坐桌前一笔一划细细绘出,有时一卷复杂的纸笺就要花上半年的绘制时间。
“今天的人们正用自己的方式继承、表达和呵护着植根于内心深处的文化坐标。”分集导演鲁慧说,在拍摄过程中,导演们发现传统文化并没有如同原先想象的一样难以逆转地凋敝,像刘靖一样的守护者还有很多。
制作一张合格的宣纸需要经过百余道工序,从采集原材料到成品耗时一年多,制作一方正宗的澄泥砚,需要至少600次人工揉泥,但经过精细雕刻的砚坯烧制的成功率只有30%。如此缓慢而又繁复的生产节奏在这个渴望快速变现的时代显得格格不入,但制作者们对老祖宗留下的制作规范却丝毫不敢怠慢。
一位经营造纸作坊的老师傅说:“前一天晚上如果与人吵架,第二天做出的宣纸品质也会受到影响。”虽然千年的发展已经让文房四宝的制作形成一套严谨的工序,但心手相连的匠心精神却依旧不能缺席,这也许正是传统文化区别于流水线产品的魅力。
找寻现代活力,文房四宝也在应当代生活而变
时代的自然、社会、经济、文化的环境与水平,造就了文房四宝不同的风度器局,在 《中国的文房四宝》的拍摄过程中,导演组发现文房四宝不止属于过去,在现代社会中,它们的“进化”并未止步。
其中一则“墨”的演变史便饶有趣味。从被认定为最早的墨丸、到后来的墨锭,中国墨一直以固体墨为主,直到清代同治年间,书生谢松岱选用油烟加辅料,制成了容易保存不易变质的墨汁,固体墨锭才逐渐被替代。而100多年后的今年,谢松岱创办的北京一得阁墨汁厂依旧在尝试创新。这几年常有书法家抱怨,乘坐飞机出国,大罐的墨水携带很不方便,于是一种使用泡腾崩裂技术的墨片便成了研发对象。在中国化工大学的试验室里,一颗颗药片大小的墨水片,被投入水中,瞬间起泡崩裂,几秒之后清水便成了墨汁。中国墨在形态上的变迁,正是科技水平在墨品工艺上的投射。
然而创新与传承之间也存在矛盾。上世纪90年代,由于粗放型畜牧业的迅速集约化,制作毛笔的动物毛吃紧,此时价格低廉的人工尼龙材料进入市场,解决了制笔业的燃眉之急,也让已有1600年历史的华夏“笔都”文港重燃生机。去年,仅江西文港一地的毛笔产量达7亿支,占全国市场份额75%,制笔人13000余。然而面对促进文港GDP的尼龙毛,人们的态度却很复杂———分集导演程丹告诉记者,拍摄前的田野调查中,聊到人造尼龙毛,不少老一辈制笔师心情十分无奈,生怕廉价的替代品摧毁了传统笔业的品质,将毛笔推向价廉质低的深渊。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文港笔工朱耀胜的探索显得十分可贵。出生于制笔世家的朱耀胜对“出门一担笔,回家一担毛”的传统并不盲从,在他看来尼龙毛优势并非只有价格便宜,质地上偏硬倒让尼龙毛正适合指腕间无力的初学者。更何况,低价的材料并非只能做低质的产品,朱耀胜潜心钻研,用人造尼龙毛与天然动物毛按不同配比调配出适合不同年龄段孩子书写的毛笔。为了找到最佳的配比,他带着自家研制的毛笔,定期走访中小学校,一次次请孩子们试用,请老师们“测评”。朱耀胜为产品注入的技术含量为尼龙材料寻回了声誉,如今,甚至有书法家要他研发仅含8根尼龙毛的毛笔。
记者手记
更为可贵的是一种文化自觉
周五晚的电视荧屏向来为各档综艺节目“横屏”。然而,近两个月来,这个规律被悄悄打破。几部以传统文化为题材的纪录片,先后“冲”进了黄金时间的“综艺档”。上周五 《中国文房四宝》 登陆安徽卫视,接档明星综艺节目 《我们的法则》,以每周五晚播出的周播形式与观众见面。而就在一个月前,由上海“云集将来”团队制作的纪录片 《本草中国》 结束了在江苏卫视周五晚间档的首轮播放。
与综艺节目直接对撞,传统文化有竞争力吗? 《本草中国》 这个当头炮就开得响亮,在江苏卫视首播收视就高达0.83%,超过湖南卫视老牌综艺 《天天向上》,并在网上掀起网友热议。中国纪录片研究中心主任何苏六说,这个收视数据一出,国内纪录片导演微信群里炸开了锅———这一次素来低调的文化纪录片总算在强势的娱乐节目面前扳回一局。
文化纪录片打败娱乐秀,看似意外,却在情理之中。究其原因,有都市青年人被无脑娱乐爆炒后对文化深度的回归,更有国产纪录片 自身创作理念的升级换代。
不知从何时起,周五晚成了硝烟弥漫的综艺战场,从明星唱歌跳舞,到明星做饭旅游,各类游戏真人秀,拼完审美开始拼审“丑”、审“窘”,节目同质化的背后是生活的浅观照+轻思考。
娱乐至上的风吹过之后,传统文化纪录片润物细无声地完成了逆袭。优质纪录片在周末晚上电视台的“综艺主场”脱颖而出,实在令人惊喜。特别是,观众们发现,纪录片越来越好看了。这好看并非高科技大制作或者炫目特效,更多的是得益于放低的镜头视角和家常话的叙事。与过往文献片多静态地展现器物,借专家权威之口“传授”史料典故不同,这些片子更多从日常生活中有趣细节切口入手,凸显传统文化的人情和温暖。如在 《本草中国》 中,纪录镜头深入到百年老字号中不为人知的陈皮熏制室,展现的是“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的药师匠心;《中国文房四宝》要追朔上世纪末毛笔首次对尼龙材料的运用,却先从都市商场中的化妆刷拍起……
在这些好看的纪录片镜头背后,是敬业的深耕,更是可贵的文化自觉:要为中华传统文化进行追根溯源,让民族血脉里的真和美,化成平凡故事和日常点滴,滋润更多人的心田。(记者 张祯希)
- 台湾文创生活市集将再度举办2016-09-10 08:09:41
- 2016上海崇明生态岛国际论坛昨天开幕2016-09-10 08:09:13
- "高颜值"作家书展受追捧 他们的畅销与文学无关(图文)2016-08-24 03:08:37
- 弟子追忆陆谷孙:年过七旬更拼了 年均出一本新书2016-07-30 02:07:33
- 上海各区十大乡土文化符号陆续出炉2016-07-28 10:07:34
- 文化纪录片《中国文房四宝》抢占周五荧屏黄金档2016-07-28 10:07:43
- 原标题:外滩、精武体育会、崇明老白酒…… 十大乡土文化符号征集2016-07-28 10: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