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诈骗”还要猖狂到几时?(图文)

作者:新华网 于子茹
发布时间:2016-08-29 10:12:06
来源: 新华网

  新华网 于子茹

 

  这几天令人愕然的,无疑是山东女学生徐玉玉被骗后猝死事件了。然而,仅隔一天时间,重庆又被曝出类似事件。据媒体报道,重庆女孩小文(化名)订机票后收到诈骗短信,被以航班取消为由骗走6100元学费。

  心痛之余,大家一致将关注点投向电信诈骗以及如何防范电信诈骗。而另一个细节更应被关注,那就是“精准诈骗”。据去世女孩的母亲所说,之所以女儿会轻信骗子的电话,是因为之前接到过“真”电话,所以当时他们没有怀疑这则电话的真假。而重庆女孩更是因诈骗短信有她准确的名字和航班信息,才放松了警惕。“电信诈骗”“精准信息”“恰当的时间”这三个因素碰到一起,悲剧由此发生。

  近年来电信诈骗实在猖狂,其中不乏因个人信息泄露而遭遇的电信诈骗。前段时间就有媒体爆料,北京、江苏、浙江等多地艾滋病患者遭遇精准诈骗,且多人上当受骗。

  个人信息泄露使得诈骗者有了欺诈基础,而电话不实名又让诈骗者有了免负刑责的手段。电信诈骗违法成本低、得手几率高,致使电信诈骗行为泛滥。所幸,面对日益猖獗的电信诈骗,国家层面已经在行动:泄露个人信息的行为已入刑,最严手机实名已施行。

  笔者认为,虽然在政府层面仍有可作为之处,但打击精准诈骗仅靠国家层面的行动还远远不足。首先在个人信息方面,多数日常生活中信息泄露的发生地并非政府机构。给车上了一份保险就天天有保险公司致电,租了一次房子就天天被中介烦扰。即使国家层面对个人信息加强保护,但整个社会并没有形成保护个人信息的氛围,仍将个人信息视作用于谋利的“商品”。如此,依旧会给居心不良者以可趁之机。

  同理,手机实名制就一定能杜绝诈骗的可能吗?有专家认为,仅靠手机实名制遏制电信诈骗是远远不够的。“通过境外拨过来的电话、通过境外号码发送过来的短信,这都是没有办法通过实名制来解决的。即便是在境内,伪基站的电信诈骗也是实名制解决不了的。”

  遏制电信诈骗,需靠法律的威慑、国家的打击、社会组织的自觉以及个人的防范意识共同发力。在电信诈骗滋生的土壤还未消除之前,最关键的还是提高自己的防骗意识,让电信诈骗无机可趁,不要再用生命的代价去敲警钟了。

>更多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地方新闻 | 国内新闻 | 国际新闻 | 社会与法 | 社会万象 | 奇闻轶事 | 娱乐热点 | 明星八卦 | 综艺大观 | 影视快讯 | 楼市资讯 | 地产要闻 | 地方特色 | 饮食健康 | 厨房百科
车界动态 | 新车上市 | 购车指南 | 体坛要闻 | 篮球风云 | 国际足球 | 中国足球 | 投资理财 | 证券基金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免责申明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中地网,未经书面许可不得转载。
本站所刊登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栏资料,均为中地网版权所有,部分作品由用户提供,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本站所做之广告均属其个人行为,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站新闻爆料:924028811@qq.com  网站广告投放(+86)0851-83809958  手机:15086320111   QQ:924028811   技术支持:贵州中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备案标识贵公网安备52050202001312号     黔ICP备12003314号-3 


中地网版权所有,未经许可,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2
www.chinaerea.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