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溢出效应有多大
半月谈记者 王春燕 魏婧宇
2023年的体育圈,用热闹非凡形容一点也不夸张。中国首次在同一年举办两项综合性国际体育赛事,运动健儿们在赛场上奋力拼搏,激发起的体育激情从场上蔓延到场外。运动正日渐成为人们的生活习惯,全民健身的图景在神州大地处处铺展。
展望2024年,中国竞技体育将迎来巴黎奥运会大考,第十四届全国冬运会即将开幕。随着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完善,群众体育将更加如火如荼。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两翼齐飞”,不断拉动赛事经济和体育消费,激活体育+的无限潜力。
竞技体育“硬菜”多
回首2023年,体坛盛宴精彩纷呈。杭州亚运会、成都大运会在家门口举办,苏迪曼杯、乒乓球混团世界杯、女排世俱杯等顶级赛事轮番登场,重要赛事如一道道“硬菜”接连上席,令体育爱好者直呼过瘾。
杭州亚运会是中国第三次牵手亚运会,亚洲健儿的光荣与梦想在这里绽放。本届亚运会累计15次打破世界纪录、37次打破亚洲纪录、170次打破亚运会纪录;亚奥理事会45个成员中,有41个在杭州亚运会奖牌榜上有所斩获;中国代表团获得201枚金牌,创造在历届亚运会上的最好成绩。以亚运会为窗口,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得到了具体生动的展现。
成都大运会上,113个国家和地区的6500名大学生运动健儿汇聚蓉城。来自世界各地的青年不断挑战自我、刷新一项项纪录,共有22人次打破了14个小项的赛会纪录。而比冠军更让人动容的,是来自五湖四海的青年人的相聚。西班牙“功夫小子”阿尔丹在武术发源地体会到了“归属感”,巴西游泳运动员费尔南达·戈麦斯说大运会之旅“就像是回家,而不是出国”。
体育盛宴从2023年延续到2024年。2024年2月17日,第十四届全国冬季运动会将在内蒙古自治区拉开帷幕。作为北京冬奥会后首次举办的全国冬季项目大型综合性赛事,预计将有3700余名运动员参加“十四冬”,这也将是历届全国冬运会中规模最大、项目最全的一届。
冰雪那达慕开幕式现场 王楷焱 摄
坐落于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的“十四冬”主场馆——内蒙古自治区冰上运动训练中心,半年多以前便开始赛事不断。内蒙古自治区冰上运动训练中心短道速滑馆馆长于洋说:“在没有比赛和运动员备战的时候,场馆会免费向市民开放,还会为小朋友免费提供上冰的护具,让教练带着小朋友练习。”
2024年夏天,奥运的圣火又将在塞纳河畔点燃。国家体育总局竞技体育司司长张新表示,2023年,中国体育健儿在奥项世界大赛中获得35金29银33铜共97枚奖牌,为实现巴黎奥运会目标奠定了较好基础。目前,各项目国家队正在组织开展巴黎奥运会前的最后一次冬训,力争通过冬训夯实基础、提升实力,为实现巴黎奥运会目标顽强拼搏。
在期待巴黎奥运会的同时,国人也遗憾地发现,中国男篮、男排和女足将无缘本届奥运会,再一次敲响了“三大球”发展的警钟。打牢基础、重视青训、加强国际交流等措施,虽是老生常谈,却是振兴“三大球”不能绕开的路子。
全民健身图景新
2023年12月,“学转英超”基层足球教练培训项目在“村超”发源地——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榕江县正式启动,这是英超与“村超”达成战略合作协议后的首个项目。榕江县虽然没有职业足球俱乐部,却凭借“村超”火遍网络,甚至火出国门。
2023年夏天,全称为贵州榕江(三宝侗寨)和美乡村足球超级联赛的“村超”赛,不仅点燃了当地20支村级球队六七百名球员的运动激情,更是引来网上几十亿的浏览量,发展成为全民嘉年华。
过去一年,“村超”“村BA”“村排”等民间赛事活动在乡村广泛兴起,让乡村振兴跑出了“新赛道”。
内蒙古自治区鄂托克前旗人口不足8000人的昂素镇,有近一半人热爱打排球,镇上几乎每个嘎查(村)、社区都有排球场地,每周都有排球比赛,在2023年还举办了蒙陕甘宁晋五省区农牧民排球比赛。排球不仅强健了农牧民的体魄,也成为基层治理的“润滑剂”。当地村干部介绍,农牧民开始打排球后,不再酗酒打牌了,村里开会、组织活动都能积极参加。
冬季的锡林郭勒草原白雪皑皑,却扑不灭锡林郭勒“马超”联赛的激情。2023年11月,首届“蒙古马精神”杯中国马都锡林郭勒蒙古马超级联赛在“中国白马之乡”西乌珠穆沁旗揭开战幕。联赛现场还举办了乌兰牧骑表演、篝火舞会等活动,民间赛事活动将“流量”变为“留量”,成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加速器”。
除了乡村体育,各地持续加强乡镇、街道健身场地器材配备,构建多层级健身设施网络和城镇社区15分钟健身圈,同时结合城市更新行动,增加开敞式健身设施。在浙江省宁波市,小区内的废弃车棚等被改建成“百姓健身房”,跑步机、椭圆机、乒乓球桌旁每日人来人往。湖北省武汉市杨泗港的货运码头废弃了十余年,经过重新设计和改造,如今变身为篮球场和临江公园,成为武汉篮球圈热门打卡地。
2022年发布的《关于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意见》要求,到2025年,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建立,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6平方米,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38.5%。
参赛选手在西湖景区杨公堤路上奔跑。黄宗治摄
岁末年初,有体育爱好者以登山、迷你马拉松等方式“运动跨年”,有滑雪发烧友规划好了春节期间的滑雪之旅,也有马拉松爱好者盘算起新一年的“跑马计划”。进入滑雪季,国家体育总局、文化和旅游部联合发布了“跟着赛事去旅行”2023—2024全国冰雪赛事目录,共有20项赛事入选。
体育经济辐射广
体育赛事全面复苏,全民健身如火如荼,体育产业自然水涨船高。在赛场上,安踏、李宁、361°等国产运动品牌与运动健儿一同大放光彩;在赛场外,这些“国潮”加持下的品牌,更是走进了新消费群体的生活中。
杭州亚运会上,安踏为中国代表团设计了“冠军龙服”,还为举重、体操、拳击等国家队打造比赛装备;国乒队员身披李宁战袍出征亚运会,运动员同款服装同步在电商平台开售;361°则为亚运会提供了火炬手、护跑手、志愿者等服饰。赞助重大体育赛事、为运动队配置专业装备、与热门IP生产联名款、签约运动员做代言人……“国潮”运动品牌走出了“国货当自强”的发展之路。
市民在沈阳市北陵公园冰场练习滑冰。陈为摄
在2023年的“双11”,天猫数据显示男性消费前三位的商品依次为公路自行车、电竞产品和冲锋衣。越来越多人愿意为运动买单、为健康买单。第六届进博会上发布的《2023年中国消费者洞察暨2024年展望》显示,2024年,18至34岁的消费者愿意将可支配收入的18%花在健身上。
在体育制造业蓬勃发展的同时,赛事经济也迸发出巨大能量。“马拉松热”从年初持续到了年尾。仅2023年10月15日这一天,全国就有27座城市举办了29场城市马拉松赛事。马拉松赛事的热度不仅显现在一线城市,更是下沉到三四线城市,激发起文旅消费的新活力。
江西省2023年举办了20余场城市马拉松,仅南昌马拉松就带来了各种营业收入1.25亿元。2023年3月开跑的无锡马拉松,吸引了11.5万名选手报名,还有27.3万名观众在沿途观赛,据统计有三成观众在观赛之余流连于无锡的各大商圈、景点,拉动了餐饮、旅游、住宿等消费。
马拉松早已不仅仅是一项比赛,各地都在比赛期间举办节庆活动、推介地方美食、展现旅游资源,“赛事+旅游”“赛事+文创”“赛事+会展”等融合发展,真正实现了以赛引流、以赛促流。以马拉松为代表的体育休闲消费,日益成为拉动地方经济发展的新动能。《中国城市体育消费报告》显示,作为全球最大的体育休闲消费市场之一,当前我国体育消费规模约1.5万亿元,预计2025年将增长至2.8万亿元。
- 2024年全国陆上赛艇锦标赛在海南举行2024-02-01 06:02:25
- 甘肃省首届滑冰公开赛落幕2024-01-31 06:01:16
- “十四冬”高山滑雪滑降项目决赛——云南获得两枚金牌2024-01-30 06:01:12
- 海南省举行青少年击剑比赛2024-01-29 06:01:40
- 陕西长安联合足球俱乐部更名为陕西联合2024-01-27 06:01:51
- 郑钦文首次杀进大满贯决赛2024-01-26 06:01:13
- 体育+:溢出效应有多大2024-01-24 06:0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