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源天坑 云南第一大天坑(图文)(图文)
天坑内的植物种类随梯度分布,就连崖壁上也长满了植物。
天坑底部的桫椤树及芭蕉树
某种仪式抑或某种舞蹈,下方双手上举的有可能是巫师。
初看,天坑很像另一种喀斯特景观——漏斗。然而,天坑与漏斗却有着本质区别。从形成时间上看,漏斗形成的过程是渐进而缓慢的,而天坑的形成却更为快速,较具突发性,因此在中国南方喀斯特地貌中,天坑一般都是当地喀斯特地貌中最年轻的成员。
从形态上看,天坑与漏斗的最主要差别是,天坑的尺寸较大,宽度与深度均大于l00米,同时周边有封闭且峭立的陡壁,而大多数的漏斗多为浅盆状,宽度及深度远小于天坑;同时,天坑与强大的地下河系统有着密切的依存关系,因此天坑内会有裸露或覆盖的地下水道,而一般的漏斗只有较薄的土层堆积;此外,在旅游观赏方面,是否具备稀有、险峻、雄奇、壮观、生物多样性等综合属性,也是鉴别天坑与漏斗的重要指标。
继发现曲靖沾益天坑后,我省又在临沧沧源发现了由7个天坑组成的天坑群,其中最大的一个直径为184米,深235米,被誉为云南第一大天坑。
神秘崖画
亟待解码的秘密
从沧源县城出来已经雨过天晴,通往勐来乡(崖画及天坑所在地)的柏油路冒着蒸汽,氤氲着田野的馨香,公路的一侧是成片的金黄色的油菜花,它们铺陈于连绵起伏的喀斯特峰林间,色彩艳丽却绝不媚俗。
仔细看这些喀斯特小山,发现并非光秃秃耸立,几乎每座山峰都覆盖着绿色,有的植被一眼就能认出,例如桫椤——传说恐龙最爱吃的叶子,距今两亿多年。桫椤的叶子很像蕨菜,但形体却像一棵椰子树;另一种植物也很珍贵,美其名曰董棕。董棕通常偶数分布,相邻的两棵若有一棵死去,另一棵存活的日子也不会太长,佤族人赋予董棕更深的爱情内涵,认为它是忠贞与圣洁的象征。
一个人的徒步稍显孤单,却有充足时间发呆驻足。看够了风景,我搭了一辆货车赶往天坑所在地,司机是一个皮肤黝黑的小伙子,我们边吃甘蔗边聊天。由于他不太能听懂汉话,我又讲不来方言,大部分时间我都在点头称是,虚伪地表示理解,直到路边闪现一个美女,货车司机突然对她吹了一声口哨,他的意外举动令我大笑起来,他也“咯咯咯”地笑个不停。
车行大约10多公里后,来到一个岔口,路边的指示牌标明,天坑及沧源崖画向右走。我微笑着与货车司机道别,由此向天坑进发。由于天坑位于崖画谷风景区的半山腰,于是我决定先看过沧源崖画的神奇再前往天坑。
从山脚的售票处到崖画1号点还有一段上山的路,气喘吁吁地爬到了崖画所在地,仔细观察这些崖画,其颜色格外艳丽,就像刚上过漆一般,这让人多少有点奇怪。事实上,我的疑惑得到了一位当地老乡的证实。这位老乡不知道是从哪里冒出来的,他突然闪现在通往崖画的山道上,手里拿着一个大葫芦,地上还摆着一个巨型灵芝(有我的两个头大)以及一些被剥了皮的动物尸体,在门可罗雀的当时看到这一幕,的确感到有些诡异。老乡不擅长讲汉语,简单比划之后得知,1号崖画点是目前分布较为密集、形态较为丰富、保存较好的一处岩画地。但毕竟经历了3000多年的风吹雨淋,有的崖画已经脱色,于是又人工补了一些颜色上去。
售卖奇怪药材的老乡告诉我,真正的崖画还要往里走。于是我听从他的安排继续前行,发现未经人工着色的崖画群分布在一排约30米长、高5米的崖壁上,崖壁上方特意增加了一个屋檐,用来专门保护崖画。与我先前看到的不同,这里崖画的颜色较为淡雅,大多很清晰。
据了解,沧源崖画所用的颜料是铁矿、动物血以及含胶质的植物液体混合而成,这也是为什么3000多年仍保持清晰轮廓的原因。然而近年来,也有人进行试验,按照相同的方法调制,在崖面作画,但仅半年时间图像就消失了。
崖画上的颜料究竟是一种怎样的传奇秘方以及崖画图案所蕴含的诸多信息,都是亟待解码的秘密。
天坑探秘
狂风大作令人止步
崖画的神秘让我无法自拔,我甚至读出了弦外之音,例如头戴螺旋桨的古人,有观点认为,那是一个头顶太阳的巫师,当然也可以解读成头戴螺旋桨的外星人,而奇妙的天坑是否就是长期隐居在地球的外星人的秘密基地?
事不宜迟,我决定下山前往天坑所在地探秘一番。沧源天坑群位于沧源崖画谷风景区的半山腰,在10多公里的山路上分布着7个天坑,并且分布在同一水平线上,我此行的目的地便是最大的那个天坑。
下到半山腰后,我转入另外一个岔口,这里便是前往天坑的路,10多公里,我走了大约3小时。细雨时下时停,行走在这旷野中,看不到一点人烟。沿途山峦几乎清一色等高,大片大片的甘蔗林随风摇曳,有时除了听到风吹甘蔗林的沙沙声外,便是万籁俱寂。多变的雨天并未影响我的心情,反而有一种雨后万物重生的清新。
大约3小时后,看到了天坑的轮廓,位于远处的山头,明显凹进去一个大坑。人的第一感觉会认为,在这样一片地质结构下,就不应该出现这样的大坑,它与周围格格不入,已然是一个异类。天坑离我近在咫尺,但“这么近却那么远”,之后我又徒步了20多分钟,才真正站在了它的跟前。
沧源天坑于2007年被发现,但至今仍处于半开发状态。天坑周边更多的是杂草丛生的荒芜之地,坑口修建了一圈简易的栈道,观景台好似旧时的烽火台,游客据此观察天坑的内部。好多地段都设置了警示牌,提醒游客沿栈道游览,切勿越界,否则后果自负。
小雨依然时下时停,除我之外见不到任何一人。我小心翼翼靠近坑口,试图一探究竟,然而一股风夹杂着雨水就向我的面庞打来,我甚至呼吸困难,更感受到一股狂怒的气场。我不得不向后退却,一切就变得风平浪静,当我再次靠近坑口,又开始狂风大作。
天坑就像一台制造飓风的机器,甚至拥有灵性,真正地让人心生恐惧。
眼前的天坑被垂直的峭壁环绕,没有专业工具根本下不到底部,数据显示,它的直径达到184米,深约235米,是目前云南境内发现的最大的天坑。我艰难地向坑内观望,里面居然一派生机盎然,就连耸峙的峭壁都生长着植被,坑底更不乏远古的意味,例如桫椤,这种植物距今已有两亿多年,曾是恐龙最爱的食物。也有一些类似芭蕉的植物,雨后更显碧翠。
据当地人说,天坑内还生长着一种叫“不死草”的植物。在佤族民间,老百姓会将某些中草药混入黑泥中,制作成“娘布洛”(现今沧源摸你黑庆典中使用的黑泥就是娘布洛)。而据说顶级的娘布洛是一种添加了“不死草”的中草药。当地佤族人说,不死草的叶子形状是半截的,也叫半截藤,它只生长在天坑内,且非常少见,一般有不死草的地方,周围毒蛇遍布,欲求仙草实属不易。
天坑成因
石灰岩的切割与溶蚀
研究表明,天坑的发育形成,与强大的地下河系统有着密切的依存关系,而峰丛喀斯特正是地下河系统最为发育的地区。中国的峰丛喀斯特大约有16万平方公里,主要分布在“云贵川”以及重庆和广西等地,湖南、湖北的西部也有分布。
所谓天坑的标准,业界较为统一的观点是,首先坑的宽度与深度都要大于100米;二必须是管状或桶形垂直;三是底部与地下河相连,漏斗形的洼地和深坑都不是“天坑”。沧源天坑被认定为“云南第一大天坑”就是根据上述标准确定的。
昆明理工大学国土资源工程学院教授张世涛在对沧源天坑考察后得出结论。“由于深度很大,高度差异会造成温度和湿度的不同,进而导致坑内的植物形成梯度分布。坑内有芭蕉和桫椤,还有一些常绿的阔叶树,主要为一些栎类,再往上就出现了一些落叶阔叶林,例如橡树。”张世涛说。
关于沧源天坑的形成,张教授这样解释:“阿瓦山一带分布着大量的石灰岩,这是形成地下溶洞、暗河、天坑等喀斯特地貌的物质条件。阿瓦山这一区域虽然面积不大,但在地质学上却有重大意义,它是划分太平洋水系以及印度洋水系的重要分割点。几条南北走向的山脉,阻挡了从印度洋过来的大量水汽,在阿瓦山形成丰富的降水,使得这一区域成为典型的热带雨林气候区,各种珍稀植物在此生息繁衍。同时,大量降水对石灰岩中的纵向裂隙进行切割与溶蚀,从而造就了阿瓦山地区规模庞大的天坑群。
除眼前这个最大的“天坑”外,在附近同一水平线上还分布着6个大小不同的“天坑”。曾有人进入其中一个,顺悬崖爬下去,之后穿过一片丛林,位于一个垂直的悬崖下面隐藏着一个深不可测的洞穴,洞内有湖泊、沙滩、暗河、瀑布以及数量众多的石钟乳。
但业内人士提醒,这些“天坑”均没有完成建设开发,游客自行游览务必注意安全……现阶段为止,沧源天坑群的秘密仅挖出了冰山一角,不难预见,随着探秘的深入将会有更多奇特的地形及物种被发现。
记者 秦明豫 摄影报道(春城晚报)
- 罗平:大山上的美丽人家2016-07-28 10:07:09
- 临沧:恒春之都(图文)2016-07-27 10:07:13
- 迪庆"松赞":留住青山绿水间的美丽乡愁 (图文)2016-07-26 04:07:22
- 沧源天坑 云南第一大天坑(图文)(图文)2016-07-26 01:07:14
- 福贡:傈僳之根 祈福圣地(图文)2016-07-26 11:07:46
- 宜良“大九乡”引领全域旅游新时代2016-07-26 10:07:37
- “五道并存”的独特景观——盐津豆沙古镇(图文)2016-07-26 09:0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