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三问
青海新闻网讯 今年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攻坚之年。时至年中,我省已出台了工业、金融等多个领域的相关政策措施,设立了产业发展投资基金,打响了去产能的第一枪。伴随着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认识的逐步深入,结合我省自身实际,青海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以哪些内容为重点,又应当注意些什么呢?近日,青海日报记者特别专访了我省三位专家学者,畅谈青海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之路。
一 问
能不能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解为主要是
针对工业领域推进的一项改革?
李勇:当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要是针对工业领域,但它又涉及其他多个行业和其他领域的一些改革,与当前的政府职能转变、财税体制改革、金融改革等许多方方面面都有着内在的关联。
比如,去年中国人在海外疯狂扫货的新闻引发了社会各界热议。一面是国内消费增速持续下降,一面是中国人在日本抢购马桶盖、电饭煲等基础生活用品,这说明我国的制造企业生产的产品没有满足消费者日益多元化、高质化的消费需求,我国的供给与需求发生了错配,这就要求生产者要以市场为导向及时调整产品及产业结构。
再比如,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法国人为了向中国推销一款战斗机,将飞机上所有的标识全都更换为中文,并将飞机配备的软件、语音报警等多个功能全部更换为中文,便于中国人直观地了解并熟悉战斗机的各项功能,成功开拓中国市场。与之相比较,当前中国市场销售的汽车功能键、仪表盘大多却是英文标识,很多普通消费者既看不懂,也不会用,十分不便。因此,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在供给角度实施结构优化、增加有效供给的宏观调控。它强调从生产端入手,矫正要素配置扭曲,解决供给与需求的错配问题,进而通过解放生产力,提高竞争力,满足人们不断提升的消费需求。
对于青海来说,青海的产业结构是以重工业为主,生产的终端产品相对较少,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更多地是要调结构,补短板,促升级。在农业领域,要不断提高高附加值农产品的比重;工业领域要不断延伸产业链,提高工业制造化水平;第三产业要注重发展新兴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进而优化整个产业结构。可以说,青海中长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任务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无论是三次产业,还是科教文卫,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企业还是社区,每个部门和行业都需要树立改革的意识,摒弃过去带有计划经济色彩的原有观念,从供给端入手,从体制机制的改革发力,解放生产力,增强发展后劲。
张宏岩:是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其内在的逻辑结构和理论体系。“供给侧”是改革切入的重点方向,“改革”是其核心命题,“结构性”则是对改革方式提出的内在要求,实际上包含了“产业层面、要素层面和制度层面”三个层面的“改革”,形成“转型、创新、改革”三大动力。内在地体现出“转型是目标、创新是手段、改革是保障”的逻辑关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逻辑主线,实际上就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二 问
针对青海的省情特点和发展阶段,
在理解运用这一宏观经济调控政策中应注意什么?
孙凌宇:供给侧改革并非孤立地进行供给领域的改革,在抓好供给侧的同时,也要协调好需求侧。当前青海需求侧的问题仍然存在,在重视供给侧的同时,不能忽视了需求侧。从短期来看,稳住需求是青海经济转型升级的必要基础,没有稳定的需求就不可能顺利开展供给侧改革。从长期来看,就是要通过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实现青海经济增长动力的转换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使生产供应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
张宏岩:重视供给侧改革并不意味着需求侧管理的退出,两者应相互配合,互为促进。
宏观经济管理的目标是要实现可持续的经济增长、价格总水平的稳定和充分就业,但如何实现这些目标,在不同时期、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以及不同的国内国际环境下,所选择的路径和采取的手段则有所不同。一般来说,需求管理指的是政府通过宏观经济政策尤其是财政和货币政策来刺激或抑制需求,防止经济衰退或预防过热。供给管理指的则是政府通过各种政策来影响生产领域的效率,来实现总供给和总需求之间的均衡。从时效性上看,需求管理在短期管理上更加有效,供给管理往往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发挥作用,影响也更加久远;从针对性上看,需求管理更加注重对总量的调节,最多扩展到对国民经济的重要分量如投资、消费和国际收支平衡进行调节,但供给管理则更加注重对结构的管理,所实施的经济政策更加重视其针对性,当优化各种经济结构正在或已经成为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中国实现平稳较快的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时,供给管理就显得更为重要;从运用的政策手段来看,需求管理动用的主要是货币政策、财政支出政策,而供给管理可以动用税收政策、行政管理、法制管理等手段。
三 问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应当注意哪些问题?
孙凌宇:供给侧的主要因素一般认为有:劳动力、土地、资本和创新。紧盯供给侧改革的主要因素,主要是做好优化调配和升级改造。对于劳动力,可以通过大力引进人才进行调配和优化结构,同时注重对现有劳动力的培训进行升级;对于土地,则可以通过多规合一、产业协同等手段进行高效利用;对于资本,利用青海省金融试点的契机,有的放矢地提高资本效率和效能;创新是最主要的因素,体制机制创新是关键,科技创新是核心。政府要通过制定激励相容的制度激发企业的科技创新活力,使企业真正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在市场失灵的领域加大投入,切实把创新落到实处。
李勇:除了劳动力、土地、资本和创新,我们认为供给侧改革的重点还应包括政府自身的改革这条主线。
改革开放初期,当时的中国属于“短缺经济”,通过一系列体制机制的改革,我们释放了经济发展的活力,搞活了经济,解放了生产力,调动了亿万人民的积极性,自然实现了中国经济的髙速增长。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现在的中国经济已经进入“过剩经济”,不但工业领域许多行业产能严重过剩,而且消费品领域也全面过剩,城乡居民不断提升的消费需求与不适应市场变化的供给结构矛盾日益明显。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三去一降一补”,就是针对形成这些过剩问题的原因提出的针对性解决对策。目的是要纠正资源错配,发挥市场调节的决定性作用,培育中国新的增长动力。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如果只注重生产领域的调整,而怱视生产关系的改革,新的增长动力就难以形成。
当前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也在不断完善和成熟,制度的优化进程中还存在不对称的地方。因此,政府应当在“供给侧改革”中要作出表率,改革行政体制,降低制度成本,加强反腐、打破垄断、放松管制、减少审批,鼓励正当竞争,增强市场活力,促进资源优化配置,降低企业经营的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从而形成有效的市场机制,保证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因此,从供给端的机制创新入手,推进制度改革,这是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方面,是供给要素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快形成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种新动力,新活力。
孙凌宇:是的,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制度重于技术,要切实转变政府职能,真正厘清政府与市场的边界。当前,青海的简政放权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要注意几个问题:一是放权的虚化,含金量高的不放;二是放权不系统,权力下放呈现碎片化倾向;三是为放权而放权,对所放之权评估不足。
其次,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改革方向的顶层设计能否达到目的,过程控制是关键。但改革过程的影响因素较多,有一个因素必须加以重视,即建立新型的政商关系。从历史经验来看,合法遵规的政商关系是各种经济社会关系的基础和根本,对于经济转型地区而言,这一关系尤其重要。我们应当认真研究并遵循经济规律,用“亲”商、“重”企的政策调动和激励市场主体创新发展的热情和潜力,为供给侧改革提供不竭动力;清晰明确有所不为,各级政府部门,尤其是各级领导必须坚守法律、政策和道德红线,率先垂范。真正把“亲”和“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保证供给侧改革不跑偏。
张宏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个重大的时代命题,需要处理好短期与长期,整体性与差异性等多个关系。我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有短期任务,也有长期战略;既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又要组织好重点领域的歼灭战。从短期来看,要抓好以“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为核心的五大战术任务;从长期来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目标,特别是要转变发展理念,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
李勇:最近我们正在开展新一轮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调研。在实际调研中我们深刻感受到,“去产能”过程一定要有保有压,分类指导。特别是金融机构,一定要客观理性对待涉及过剩产能行业的不同企业,区别结构性过剩、区域性过剩等问题。对于装备技术先进的环保达标企业或是经过调整和改革可以得以提升的企业应该继续给予支持。而且,在内蒙古等与青海产业结构相似的地区开展电力市场化改革后,青海的电力优势逐步减弱。加快电力体制综合改革,这是当前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程中,通过体制机制改革释放发展活力重要抓手。(花木嵯)
- 省政府召开全省市场价格调控工作联席会议2016-08-16 02:08:52
- 持续深化改革 激发“青海活力”——上半年我省经济运行系列述评之2016-08-16 02:08:20
- 精准发力,加快畜牧业转型升级步伐(下)2016-08-16 02:08:49
- 青海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三问2016-08-16 02:08:18
- 《“十三五”科技援青规划》近日发布2016-08-16 02:08:54
- 西宁重点项目已开复工156项2016-08-16 02:08:23
- 省政府召开1至7月全省工业经济运行形势分析会2016-08-16 02:08: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