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记忆的变迁:从教科书看国家历史观转变(图文)

作者:
发布时间:2016-08-24 16:14:34
来源: 中国文化传媒网

“一边倒”的外交在1956年的初中课标中有着更为清晰的体现:“在国际上,对中国抗战存在着两种不同的态度。苏联真诚地援助中国抗战,美英帝国主义的政策实际上纵容了日本的侵略……苏联红军对日本侵略军的毁灭性打击,促成了抗战胜利的形势。”在谈及新中国成立后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时,课标提出:“这里应该强调中苏友谊的重要性,使学生知道,没有苏联的援助,中国就不能取得和巩固革命的胜利。”苏联“在亚洲摧毁了日本法西斯强盗,帮助我国人民获取抗日战争的胜利”。

中苏交恶前,历史课标涉及抗战内容时,推崇苏联是常态,1963年的《全日制中学历史教学大纲(草案)》因此成为绝响。在这份课标中,专设了章节谈及“苏联的援助和美英帝国主义的阴谋”,内有两节,一节赞苏联:“《中苏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苏联对中国抗战的支援”,一节贬美国;“美英帝国主义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采取的两面政策”。

1956年推出的历史课标,涵盖小学、初中、高中,相当完备、细致,“苏式”的印记十分明显,推动了历史教育的规范化。但因分量过重、内容过深,师生普遍反映比较困难。值得注意的是,就在这一年,苏共二十大上对斯大林展开了批评,中苏关系开始变得微妙,毛泽东通过《论十大关系》等,对照搬苏联模式提出了批评,两年后(1958年)更是直接点评了教育系统模仿苏联经验的做法:“我们从苏联搬来一大批,搬得最多的是工业和教育两个部门。”

在根据毛泽东的指示进行课程精简的同时,随着中苏关系的变化,教科书中涉及抗战中苏联的内容发生了变化,一些被缩减,如1963年的《高级中学课本中国现代史》删去了两段内容:

“在一首叫作‘中华之友’歌里写道:‘你们是我们的朋友,我们原是一家,我们誓用热血来支援你!中华!”;

>更多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地方新闻 | 国内新闻 | 国际新闻 | 社会与法 | 社会万象 | 奇闻轶事 | 娱乐热点 | 明星八卦 | 综艺大观 | 影视快讯 | 楼市资讯 | 地产要闻 | 地方特色 | 饮食健康 | 厨房百科
车界动态 | 新车上市 | 购车指南 | 体坛要闻 | 篮球风云 | 国际足球 | 中国足球 | 投资理财 | 证券基金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免责申明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中地网,未经书面许可不得转载。
本站所刊登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栏资料,均为中地网版权所有,部分作品由用户提供,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本站所做之广告均属其个人行为,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站新闻爆料:924028811@qq.com  网站广告投放(+86)0851-83809958  手机:15086320111   QQ:924028811   技术支持:贵州中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备案标识贵公网安备52050202001312号     黔ICP备12003314号-3 


中地网版权所有,未经许可,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2
www.chinaerea.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