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记忆的变迁:从教科书看国家历史观转变(图文)
“一边倒”的外交在1956年的初中课标中有着更为清晰的体现:“在国际上,对中国抗战存在着两种不同的态度。苏联真诚地援助中国抗战,美英帝国主义的政策实际上纵容了日本的侵略……苏联红军对日本侵略军的毁灭性打击,促成了抗战胜利的形势。”在谈及新中国成立后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时,课标提出:“这里应该强调中苏友谊的重要性,使学生知道,没有苏联的援助,中国就不能取得和巩固革命的胜利。”苏联“在亚洲摧毁了日本法西斯强盗,帮助我国人民获取抗日战争的胜利”。
中苏交恶前,历史课标涉及抗战内容时,推崇苏联是常态,1963年的《全日制中学历史教学大纲(草案)》因此成为绝响。在这份课标中,专设了章节谈及“苏联的援助和美英帝国主义的阴谋”,内有两节,一节赞苏联:“《中苏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苏联对中国抗战的支援”,一节贬美国;“美英帝国主义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采取的两面政策”。
1956年推出的历史课标,涵盖小学、初中、高中,相当完备、细致,“苏式”的印记十分明显,推动了历史教育的规范化。但因分量过重、内容过深,师生普遍反映比较困难。值得注意的是,就在这一年,苏共二十大上对斯大林展开了批评,中苏关系开始变得微妙,毛泽东通过《论十大关系》等,对照搬苏联模式提出了批评,两年后(1958年)更是直接点评了教育系统模仿苏联经验的做法:“我们从苏联搬来一大批,搬得最多的是工业和教育两个部门。”
在根据毛泽东的指示进行课程精简的同时,随着中苏关系的变化,教科书中涉及抗战中苏联的内容发生了变化,一些被缩减,如1963年的《高级中学课本中国现代史》删去了两段内容:
“在一首叫作‘中华之友’歌里写道:‘你们是我们的朋友,我们原是一家,我们誓用热血来支援你!中华!”;
- “紫禁城里过大年”数字文化节落地鸟巢2024-01-13 11:01:05
- 文化的征服贯穿了整个人类历史2024-01-13 11:01:24
- 第二十一届中国文化产业新年论坛展望新起点2024-01-08 07:01:59
- 回味京产精品精彩篇章,品“北京大视听”光影魅力2024-01-08 07:01:30
- 七星关生机镇:源头活水2021-01-29 08:01:40
- 激情澎湃迎端午 粽子飘香一家亲2018-06-21 12:06:43
- 中国儿艺首推“小小代言人”:好剧请观众代言2016-11-25 04:1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