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文化的历史起源
商代初期势力强盛,社会还比较稳定;而到了仲丁之后,则王室腐败、内讧不断,东夷人于是乘机而起,迫使仲丁从亳(今山东曹县附近)迁都于嚣(今属河南内黄)。此后,商夷之间的战事从未间断,直至殷商被周人灭亡。
从夏商两代与东夷的关系看,显然已经极大地不同于尧舜禅让制下的情况了。在禅让制时代,族团之间的军事冲突还往往是局部的,就像黄帝和蚩尤的冲突那样;而到了夏商这样的拥有强大的国家机器的时代,族团之间的矛盾则不能不与国家政权息息相关,因而军事冲突不仅难以避免,而且规模也极大地扩大、延续时间也极大地增加了。
这当然也就增加了民族之间文化融合的难度。解决这种难度,当然不能指望历史倒退到禅让制,从根本上说只能指望国家政权的足够强大和相关国策的适宜对路。从这个意义上看,夏商两代没有很好解决的问题就留给了周代;周代如果也解决不好则另当别论,解决好了,那么齐鲁文化形成于周代,也就是理所当然的了。
事实上,周朝的统治者的确是比较到位地总结了夏商两代的经验教训,利用国势强大的有利时机,采取了相宜的国策,这就是周初的“封土建侯”,也即封建制。当然,封建制并不是周人的创造,早在夏商两代就已实行,只不过周人对它进行了改造而已。原来,夏商两代是由诸侯自下而上地承认国君的共主地位从而形成“封建”,在这样的情势之下,中央对诸侯的控制就十分薄弱。周初封建改变了这种做法,不再自下而上,而是由周王室自上而下地分封诸侯,并强调对诸侯有统一的政令和控制之权,这就是所谓的“礼乐征伐自天子出”,意味着国家的统一,王权的加强,社会的进步。
值得关注的是,有鉴于夏商两代的教训,周朝的封建制还是相当开明的;第一,在分封姬姓宗族亲戚、功臣的同时,也对夏商后裔以及著名部族首领的后代进行加封,所采取的是所谓的“兴灭国、继绝世”的政策;第二,中央除了掌握“礼乐征伐”这样的大权之外,允许各诸侯国在治国、行政、风俗习惯等方面有较大的自由,包括夏商各部族的后代可以保持原来的信仰、礼俗,乃至政治习惯。
可以说,正是由于采取了这样宽松的基本国策,这就为西周初期长期的社会稳定发展创造了很好的环境和空间,也为各个地域形成具有各自特点的文化创造了很好的条件。
齐鲁地区的齐文化和鲁文化,也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形成的。
三、齐鲁初封时期各自的主流文化意识
《左传?定公四年》云:“昔武王克商,成王定之,选建明德,以藩屏周。”这就是所谓的“封土建侯”的周初封建。当时,被封于齐的是太公望姜尚,被封于鲁的是周公旦。乍看起来,两者的地位相当、作用相同,封地也相近,似乎区别不大,但仔细分析就会发现两者的差异,这也就决定了他们的主流文化意识肯定会有所不同。正如《吕氏春秋?长见》所载:“吕太公望封于齐,周公旦封于鲁,二君者甚相善也。相谓曰:‘何以治国?’太公望曰:‘尊贤上功。’ 周公旦曰:‘亲亲上恩。’”
鲁国的主流文化意识是“亲亲上恩”,这与其始封国君周公旦有着直接的关系。我们先看《史记?鲁周公世家》关于周公旦的记载:
周公旦者,周武王弟也。自文王在时,旦为子孝,笃仁,异于群子。及武王即位,旦常辅翼武王,用事居多。武王九年,东伐至盟津,周公辅行。十一年,伐纣,至牧野,周公佐武王,作《牧誓》。破殷,入商宫。已杀纣,周公把大钺,召公把小钺,以夹武王,衅社,告纣之罪于天及殷民。释箕子之囚。封纣子武庚禄父,使管叔、蔡叔傅之,以续殷祀。遍封功臣同姓戚者。封周公旦于少昊之虚曲阜,是为鲁公。周公不就封,留佐武王。……
- 杨大鲁、赵军、张膑油画作品全国巡展”亮相威海2016-08-03 01:08:18
- 齐鲁文化的历史起源2016-08-02 02:08:55
- 山东陈冕状元府现状(图文)2016-08-02 02:08:00
- 解密山东临清胡家湾古瓷窑2016-08-02 02:08:20
- 康熙三次巡幸山东济南的故事2016-08-02 02:08:17
- 黄际遇先生逸闻趣事2016-08-02 02:08:33
- 生如夏花 命若琴弦2016-08-02 02:08: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