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河流,曾是《山海经》中水光潋滟的“西海”;
一片湿地,孕育了世界最长的文明走廊;
一座城市,因“张国臂掖,以通西域”而留下历史印记。
28年前,一块“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金色牌匾挂在了张掖市的显眼位置。
28年后,张掖再次以文化的名义,扛回了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大旗。
接过创建大旗后,张掖举全市之力,借全市之利,打响了一场覆盖全市城乡的公共文化建设攻坚战,成为我省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过程中发展公共文化的标本。
公共文化惠及千家万户
张掖市是国家公布的第二批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我省唯一入选城市。
能拿到这份“大单”,与张掖市长期以来重视公共文化服务供给、面向基层开展服务、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和社会化不无关联。
在张掖市中心的繁华地段,有一条纵贯南北的宽阔马路,叫县府大街。久负盛名的隋代万寿寺木塔和张掖大佛寺两处地标性建筑,就坐落在道路两侧。单从街道的名称看,这条路在历史上似乎就很有来头。
当然,这里也曾是甘州区委区政府的办公场所。
如今,走过县府大街,昔日的党政机关办公大楼旧址,正在建设现代化的市级文化馆、图书馆和博物馆。
把政府大院腾出来,建设文化设施,这在全国其他城市中并不多见。
就在此前,为改善大佛寺的周边环境,有效保护利用文物古迹,张掖市还把曾经是该市旅游涉外宾馆和市委市政府接待窗口单位的张掖宾馆,异地搬迁,建成了西夏国寺广场。
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建设,是创建国家级示范区的重要内容之一。在这方面,张掖市屡出“大手笔”:投资3.6亿元的市级“三馆”已完成主体工程,正进入布展前期工作;投资4.35亿元的张掖大剧院,目前已完成工程量的70%;张掖国家城市湿地博物馆、张掖丹霞国家地质博物馆、祁连玉展览馆等重大文化项目,投资均超过1亿元,有的已开门迎客,有的即将投入使用。
据了解,仅2012年以来,张掖市连续三年将公共文化建设项目列入为民办实事项目,累计投入665万元,为全市43个城市社区配备了文化活动设施,为991个农家书屋发放运行补助经费,建成18个城市文化活动小广场和30个“乡村舞台”。
有了身边的阵地、身边的组织,群众享受身边的文化大餐就变成可能。
在肃南县,由县民族歌舞团创排的大型音舞诗画剧《裕固族姑娘就是我》,创排两个月时间,就在当地演出了20多场,场场观众爆满。据肃南县民族歌舞团副团长马雪云介绍,该剧讲述的是一位裕固族姑娘从出生到出嫁的一段经历,有反映民俗习惯的场景,也有反映裕固族儿女生产生活的场景,题材贴近当地百姓。
同样是在肃南,由该县图书馆组织的“流动书箱”活动,为当地偏远牧区群众送去了精神食粮;数字图书馆为群众提供了个性化、多样化的图书资源。
在高台县,有一支由学生、摄影爱好者、医务人员、文艺工作者等各行各业人士组成的“背包客”文化志愿者服务队,经常自发组织小分队到偏远村落和乡村敬老院进行公益服务。高台县文化馆负责人说,目前“背包客”文化志愿者在册人数超过800人,已成为社会力量参与群众文化的主力军。
张掖市文广新局局长徐万福说,这些年来,张掖市在公共文化供给上已形成常态,基本实现了大型节会“年年办”、数字电影“月月映”、广场文艺“周周演”、群众文化“天天有”。
文化融合彰显创建特色
张掖境内雪山、草原、碧水、沙漠、丹霞相映成辉。独特的资源禀赋,使创建工作眼界更宽广,思路更清晰。推动文化与旅游、文化与产业、文化与生态、文化与体育深度融合,是张掖实践的特色之一。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旅游景区打“文化牌”,让张掖市尝到了甜头。截至2014年10月,来张掖旅游的境内外游客首次突破1000万人次大关。
“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经济繁荣、文化昌盛”。这些年来,张掖市以各种文博会为平台,持续让祁连玉、葡萄酒、裕固族手工艺品等拳头产品频频亮相国内外展会,并借机让一些文化产业项目落地生根。去年,该市文化产业综合考核指标位居全省第二名。
博物馆是文化、历史的容器,也是展示文化演变和历史变迁的重要窗口。作为西部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张掖提出了到2020年,建设各类博物馆100座的目标,希望借此搭建起立体文化长廊。
在文化与体育融合方面,张掖市算是全省的排头兵。近些年来,张掖依托良好的体育基础设施,接二连三举办各类国际、国内重大体育比赛,吸引了全国和世界的目光。全国汽车拉力赛、国际露营大会、全国登山健身大会、全国钓鱼锦标赛等,已形成品牌赛事。
张掖实践引领全省联动
10月31日,文化部督查组对张掖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进行了中期督查。在考察结束后,督查组留下了这样的评价:“张掖市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走在了全国中西部同类城市前列,达到西部一流水平,堪称‘西部中的东部’,对全国公共文化服务工作起到了示范作用。”
这是对张掖创建工作的褒奖,也是对全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的激励。
正像张掖一样,全省各地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都以“文化惠民”为落脚点,结合各地实际,夯实基础,完善网络,提出了符合当地实际的特色活动。作为全国首批国家公共文化示范区的创建城市,金昌市民已经享受到了文化的滋养。酒泉市通过开展“图书漂流志愿服务活动”,让书香飘溢城市社区、田间地头。定西市搭建的“百姓舞台”示范项目,让一些“草根明星”和普通百姓成为舞台上的主角,他们自己唱喜欢的曲子,演自己拿手的节目,锣鼓响起的时候,是老百姓最快乐的时候。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升了全省区域公共文化的服务水平。目前,全省13个市州均有了市级“三馆”,112个博物馆以及所有的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和乡镇文化站实行了免费开放。全省已经完成了3684个“乡村舞台”建设任务。
公共文化的旗帜已经在陇原大地迎风飘扬,让群众享受文化发展成果,为群众提供文化服务,是时代需要,更是百姓诉求。(来源:甘肃日报 编辑:厅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