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的获批,是我省继兰州新区之后,又一个升至国家级层面的重要发展平台,也是迄今为止国家批复的全国唯一以文化为主题的发展战略平台。有了这块响当当的“金字招牌”,意味着甘肃又一次迎来了加快发展的重大机遇、增添了扩大开放的重大平台。历史重任落在我们肩上,难得的机遇再度为陇原大地降临福祉。全省上下要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战略部署,各级党委政府要真抓实干、开拓进取,各级干部要以建设好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为己任,不辜负党中央的重托、不辜负广大群众的期盼。
长期以来,文化建设一直是制约甘肃发展的显著“短板”,较之丰富的文化“矿藏”,文化助推发展、富裕群众的作用并不明显,这直接影响到我省全面小康建设的宏伟进程。如今,立足于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加快推动甘肃发展,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以前所未有的大气魄、大手笔,将大规模、高层次的文化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作为转型跨越、赶超进位的有力支点,必将为加快建设经济发展、山川秀美、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的幸福美好新甘肃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各地各部门必须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全面部署,迅速行动起来,掀起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的建设热潮。
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已经明确。如何使这一工作落实到位、开花结果,一项核心任务,就是要千方百计地抓实、抓好每一个实施环节。当前,一些地方、一些部门的同志对文化建设工作比较陌生,很多干部抓经济、抓农业,较为得心应手,可对于抓文化建设则一筹莫展、徘徊不前。究其原因,最根本的问题,还是对文化建设认识不到位、思路不清晰,措施不得力。因此,确保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的顺利建设,使文化成果惠泽民生、促进转型、助推发展,各地各部门必须下决心、花力气,尽快弥补自身存在之不足,以扎实的“硬功夫”,增强文化的“软实力”。
首先,认识要到位。有些地方,抓经济很给力,因为效果立竿见影,容易出成绩、显政绩;但对于文化建设,则存在畏难情绪,认为费时费力、得不偿失。这种错误观念,亟待纠正。应该清楚,文化是提振、引领和支撑科学发展的重要抓手。没有文化的发展繁荣,就难以实现甘肃的全面小康。所以,必须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抓文化建设就是抓发展、抓民生的重要意义,不断增强文化建设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要把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放到“五位一体”的同等位置,作为“第一要务”的重要内容,纳入发展全局之中,摆上重要议事日程,高度重视,强力推进。
其次,思路要清晰。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内容庞杂、涉及面广,必须明确思路、合理统筹、科学规划。为此,省委、省政府专门召开会议,进行总体部署。省委书记王三运在会上强调,抓好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必须做到“四个结合”,即:坚持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相结合,努力实现良性互动;坚持全面展开与重点突破相结合,充分发挥聚集效应;坚持政府推动与市场主导相结合,确保工作规范有序;坚持强化保障与营造环境相结合,形成强大推进合力。各地各部门要紧紧围绕“四个结合”的方针,结合自身实际,拓展视野、明确思路,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保护优先、有序开发,通过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突出华夏文明特色、突出强化文化服务、突出优化产业结构。
另外,措施还要得力。落实好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的目标任务,各地各部门必须拿出过硬办法、制定得力措施,立足自身的文化资源优势,坚持特色化、多元化、品牌化的发展路子,通过加强组织领导、健全管理机制,完善政策保障、强化监督考核,把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的宏伟构想,落实到每一项具体的工作、每一个具体的项目。要在优势区域上谋求突破,打造一批推进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的战略支点和示范典型;要在重点方向上谋求突破,做大做强传统“核心层”产业,加快发展新兴“外围层”产业;在深化改革上谋求突破,大力破除体制机制制约,充分激发和释放文化生产力。要完善配套设施,下功夫抓好基础设施建设;要搭建好发展平台,为聚集文化要素、发展文化产业提供强有力的载体。
作为一项系统性、全局性、长期性的战略工程,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涵盖文化发展的方方面面,覆盖全省所有市州、县区,各地各部门要进一步增强大局观念,树立“一盘棋”意识,找准自己的角色、站好自己的位置,通力协作、密切配合,共同推进、互动共赢,营造你追我赶、竞相作为的发展格局。同时,要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投身于这场文化“盛宴”,集各方之智、聚各界之力,形成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的强大合力。此外,要把招商引资、项目落户作为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的突破口、着力点,通过制定、出台一批符合实际、吸引力强的优惠政策,积极寻求国内外实力雄厚、经验丰富、模式先进的文化企业集团来甘发展。
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必将为我省跨越发展注入前所未有的蓬勃活力。这项规模浩大的文化工程,必将浓墨重彩地载入甘肃史册。让我们携手前行,肩负起光荣的文化使命,以实际行动,谱写“中国梦”的甘肃美好篇章。让这块“金字招牌”在陇原大地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