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牢“文化大厦”的基石——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系列报道之四

作者:
发布时间:2016-08-15 14:59:36
来源: 甘肃省日报

万丈高楼平地起。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就是一座国家级、地标性的“文化大厦”,如何夯筑“地基”,“地基”的深度和牢固度如何,决定着这座“文化大厦”的高度和承载力。

我省从最基础着手,以战略眼光和前瞻思维,着力搭建文化资源普查平台、文化学术支撑平台和文化投融资平台“三大平台”,成为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坚固有力的“三大支柱”。

  

盘清家底,做到文化资源“心中有数”

 

众所周知,甘肃文化资源广博丰厚。但不可否认,长期以来,甘肃文化发展是块“短板”,甘肃人民也未能依靠丰厚文化发家致富。

文化资源“家底”不清、不细、不熟当是缘由之一。更甚者,因对文化资源类别、级别、形态和价值不甚了了,导致个别地方文化资源管理缺位、错位、越位,或未经规划、审批,就擅自、无序开发,直接降低、破坏文化资源价值,或过度追求经济利益造成文化资源“涸泽而渔”等令人扼腕的现象出现。

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的战略构想,力求探索一条经济欠发达但文化资源富集地区实现科学发展的新路子,自然不能在同一个地方“栽跟头”。

2013年5月21日,全省文化资源普查和分类分级评估工作全面启动。“以具有世界影响、国家价值、显著特色、唯一仅存、具开发潜力的代表性文化资源为重点。”省社科院科研处处长、研究员马廷旭告诉记者,全省文化资源普查和分类分级评估是文化大省建设和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的全局性、战略性和前置性工作,涉及全省各市州和29个省直部门,涉及18个文化资源大类,400多个项目,力争用两年时间全面普查、盘清、评估认定全省文化资源类别、级别、形态和总量,最终建立《甘肃省文化资源名录》和《甘肃省文化资源分类分级名录》,建立全省大型电子文化资源数据库,向社会免费开放。

一年之后的2014年5月12日,这项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全省文化资源普查平台正式上线,共盘摸出1.86万项省级及省级以上文化资源,形成数百万字的汇总材料。“截至目前,共普查文化资源达500G,约10万条记录。”马廷旭说,这项工作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业,“一期普查、登记只是基础工程,二期的展示和应用更能体现其价值,发挥其作用。”

适合的才是最好的。与此同时,我省还与北京大学、中国社科院等学术机构联合研发文化资源价值评估系统和云数据终端平台,推进文化资源科学评估、管理和应用。

  

搭建智库,助力文化开发“价值最大”

 

将文化资源如矿产资源一样等量开采,还是通过“智力”开发,实现产量、产值、产能的最大化?是做一次性的“政绩工程”,还是做“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惠民伟业?

理想的答案自然是后者。

为此,我省与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联合搭建学术支撑平台,围绕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进行深度研究,提供决策咨询和智力支持。“根据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十三板块’,外加法律组,共形成14个专家组。每个专家组确定2位共28位首席专家,与177位分领域专家组成专家库。”省委宣传部理论处副处长于小鹏告诉记者,这些专家是国内知名高校、科研院所、文化界、经济界以及大型文化企业的顶尖专家或行业翘楚。“在建设过程中,要随国家大政方针的变化做系列微调。”“甘肃处于民族地区,应更多考虑民族方面的因素。”“要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产权法律保护,加强理论研究,积极借鉴国内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方面的经验,推动甘肃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创新。”“在发展旅游方面,甘肃有两点可以做大文章:一个是河西走廊,因独特的地理条件,可与国际上大的汽车生产商联合起来发展自驾游;一个是甘南,可做好基础和配套设施拓展徒步游。”

  ……

“这个‘智囊团’是全省共用的。”于小鹏说,为充分、长效发挥学术支撑平台和专家“智库”作用,省上专门制定了《专家库工作章程》,并将专家库名单以文件形式下发至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十三板块”建设的牵头单位和负责单位,“在具体建设过程中,可根据实际情况‘对症寻医’”。

截至目前,借学术支撑平台和专家力量,我省围绕弘扬丝绸之路文化、敦煌文化的现代复兴等主题,先后成功举办了首届丝绸之路论坛、丝绸之路文化峰会、太湖文化论坛兰州研讨会等。

  

打破瓶颈,激活文化市场“无限潜力”

 

长期以来,我省文化产业规模小、融资能力差等瓶颈,严重制约着我省文化产业发展的速度和规模。

为彻底解决这个难题,搭建服务全省文化产业的投融资平台,促进全省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2013年6月25日,省委省政府整合全省国有文化资产,组建了省文化产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要‘输血’,更要‘造血’。”省文化产业发展集团董事长王春丁告诉记者,为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放大效益和杠杆作用,2013年11月,省文化产业发展集团先后出资2亿元成立省文化产业投融资担保公司,出资1.2亿元成立省文化产业发展基金有限公司,根据文化企业特点对口开展业务对接,推出适合文化企业的贷款担保、票据承兑担保等融资担保品种,通过资本运作,引导社会资本投资文化产业。

2014年3月,省文化产业投融资担保公司的第一笔担保业务——与敦煌天赐一秀根石艺术有限公司提供2000万元的担保合同成功签约,实现了我省文化产业担保业务从无到有的历史跨越。之后,又先后向天水新华印刷厂等文化企业提供担保。“截至目前,已受理担保业务额累计超过3亿元,担保额达1.6亿元,放款额达8100万元。”王春丁说,这意味着长期制约我省文化产业发展的融资瓶颈被“撕”开冰山一角。

以此为契机,省文化产业发展集团加足马力,乘势而上,开启了一系列文化“破冰”之旅:

——与各大商业银行建立战略合作关系,探索担保产品新渠道,促使担保业务迈上制度化、流程化、专业化的发展快车道;截至目前,已获得6家商业银行的授信准入,总授信额度达29亿元;

——与华龙证券、读者出版集团强强联合,发起设立“敦煌文化发展基金”,筹划设立“文化旅游基金”“艺术品投资基金”和“影视剧培育基金”,为促进我省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坚实的投融资保障;

——设立省文化产权交易中心,构建文化产品交易平台;设立“丝绸之路”文化创意中心,构建文化项目孵化平台;成立省文化金融研究院,实现“政、产、学、研”有机结合,为文化企业提供战略咨询和运营管理服务,努力探索提供多元化、全产业链的文化投融资服务;

  ……

“文化产业大有可为,大有前途。”王春丁信心满怀。(来源:甘肃日报   编辑:厅办公室)

>更多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地方新闻 | 国内新闻 | 国际新闻 | 社会与法 | 社会万象 | 奇闻轶事 | 娱乐热点 | 明星八卦 | 综艺大观 | 影视快讯 | 楼市资讯 | 地产要闻 | 地方特色 | 饮食健康 | 厨房百科
车界动态 | 新车上市 | 购车指南 | 体坛要闻 | 篮球风云 | 国际足球 | 中国足球 | 投资理财 | 证券基金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免责申明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中地网,未经书面许可不得转载。
本站所刊登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栏资料,均为中地网版权所有,部分作品由用户提供,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本站所做之广告均属其个人行为,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站新闻爆料:924028811@qq.com  网站广告投放(+86)0851-83809958  手机:15086320111   QQ:924028811   技术支持:贵州中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备案标识贵公网安备52050202001312号     黔ICP备12003314号-3 


中地网版权所有,未经许可,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2
www.chinaerea.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