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文化的历史起源
后李文化以位于淄博市临淄区齐陵镇后李官庄村西北的遗址为代表,它地处泰沂山系北侧,鲁西北平原东端,淄河中游的东岸。其余还有如长清张官庄、章丘城子崖龙山三村西窑厂、邹平苑城西南庄等遗址,也属于后李文化。后李文化出土的器物以陶器为主,陶器又以陶釜为多,还有盆、罐、碗、盂等,均为夹砂陶,陶系单一,而且多为分段手制然后贴塑而成,制作工艺较为原始,火候较低;石器有锤、斧、铲等,皆以黄褐色细砂岩打制并琢磨而成,风格古朴;还有少量的骨、角、蚌器。出土的房址均为半地穴式,方形,中心有条石支撑的灶坑;墓葬多为单人小墓,不见葬具,随葬品贫乏。
这些都具有新石器时代早期的文化特点,大致可以说明当时的东夷社会已处于母系氏族较为繁盛的时期;石器、骨器等中多为农具,陶器多与粮食加工有关,这也说明农耕生活已占主导地位。
北辛文化属于新石器时代早期的晚期,在距今约7300至6100年之间,因滕州市官桥镇北辛村遗址具有代表性而得名。此外,山东的曲阜、兖州、泰安、济南,江苏的淮安、邳县、连云港等地也有遗址或遗存。
北辛文化出土的生产工具以石器为主,也有不少骨器、角器、牙器,包括镢、斧、铲、刀、磨盘等,石器均经打制和磨制而成,有的已经磨制得相当精致;出土的生活用具仍然主要是陶器,以鼎为多,还有釜、罐、盆、壶等,纹饰有堆纹、篦纹、席纹、锥刺纹等,陶色以黄褐为主,分夹砂陶和泥质陶两种,并出现了少量的彩陶,制作工艺仍然较为原始。
北辛文化出土的建筑遗址和墓葬较少,除单身葬外,也有母子合葬,有的婴儿葬已采用了“瓮棺”。由上述可见,北辛文化处于新石器时代的早期,那时的东夷人还过着属于母系氏族公社晚期的公有制生活,这已经是一种以农业为主的定居生活了。
大汶口文化是东夷史前文化发展繁荣的一个值得重视的阶段,因大汶口文化遗址而得名。该遗址位于今山东省泰安市大汶口镇西南,地处大汶河南北两岸。大汶口文化分布范围极广,仅中心地带就涉及泰安、兖州、滕州、曲阜、莒县、临沂、安丘等地,向外辐射则北到黄河北岸、南达徐淮平原、东及胶东辽东半岛、西至河南东北部皆有发现。考古所见大汶口文化层堆积深厚,在时间上跨越1600余年,故考古学界又将其分析为早、中、晚三个时期。
早期大约相当于公元前4100年至公元前3500年,这时的生产工具和陶器制造还比较粗糙简陋,陶器制造已经开始使用慢轮,房屋建筑仍为半地窖式,墓葬多为单人浅穴土坑、随葬品极少。这些可以说明,当时生产力水平依然非常有限,母系氏族社会尚未完全解体,成员之间的母系血缘关系仍然牢固。
中期大约相当于公元前3500年至公元前2800年,这是大汶口文化发展变化较快较大的一个时期:石器已经有了通体磨制精光的石斧、石铲、石凿、石钵等;陶器在红陶之外则灰陶、黑陶和彩陶已大量增加,且纹饰图案变得丰富多彩;墓葬规模有的已有所扩大,随葬品也有所增多,而且出现了少数男女合葬墓。这说明,生产力水平已经有所提高,随着产品出现剩余,贫富分化已经出现,男女分工以及社会地位已经发生变化,由对偶婚向夫妻婚制过渡,母系氏族社会瓦解并为父系氏族制取代。
晚期大约相当于公元前2800年至公元前2500年,在这一阶段,工具、用具制造如石刀、石斧等已相当精致,刃部平直而锋利,骨镰、鹿角鹤嘴锄等农具的使用也表明了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陶器的种类花色繁多、造型丰富多变,实用性和审美性都大为增强,轮制方法已被较多采用,工艺水平极高;另外,在一座男女合葬墓中还发掘出了一件带有孔雀绿色的骨凿,经鉴定为铜质污染,可以说明当时已有了冶铜技术。
晚期遗址上的房屋建筑已经由半地穴式改为地上,面积大为增加,并已采用了木骨架结构;墓葬虽然大多数仍为小墓,但墓室大、随葬品多的大墓已经出现。最值得提到是,这时已经出现了陶器文字和牙雕文字符号,尤其是其中的“上”、“下”两个字符的写法已经与后来的文字基本一致。
- 杨大鲁、赵军、张膑油画作品全国巡展”亮相威海2016-08-03 01:08:18
- 齐鲁文化的历史起源2016-08-02 02:08:55
- 山东陈冕状元府现状(图文)2016-08-02 02:08:00
- 解密山东临清胡家湾古瓷窑2016-08-02 02:08:20
- 康熙三次巡幸山东济南的故事2016-08-02 02:08:17
- 黄际遇先生逸闻趣事2016-08-02 02:08:33
- 生如夏花 命若琴弦2016-08-02 02:08: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