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文化的历史起源
齐鲁地区的齐文化和鲁文化,也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形成的。
三、齐鲁初封时期各自的主流文化意识
《左传?定公四年》云:“昔武王克商,成王定之,选建明德,以藩屏周。”这就是所谓的“封土建侯”的周初封建。当时,被封于齐的是太公望姜尚,被封于鲁的是周公旦。乍看起来,两者的地位相当、作用相同,封地也相近,似乎区别不大,但仔细分析就会发现两者的差异,这也就决定了他们的主流文化意识肯定会有所不同。正如《吕氏春秋?长见》所载:“吕太公望封于齐,周公旦封于鲁,二君者甚相善也。相谓曰:‘何以治国?’太公望曰:‘尊贤上功。’ 周公旦曰:‘亲亲上恩。’”
鲁国的主流文化意识是“亲亲上恩”,这与其始封国君周公旦有着直接的关系。我们先看《史记?鲁周公世家》关于周公旦的记载:
周公旦者,周武王弟也。自文王在时,旦为子孝,笃仁,异于群子。及武王即位,旦常辅翼武王,用事居多。武王九年,东伐至盟津,周公辅行。十一年,伐纣,至牧野,周公佐武王,作《牧誓》。破殷,入商宫。已杀纣,周公把大钺,召公把小钺,以夹武王,衅社,告纣之罪于天及殷民。释箕子之囚。封纣子武庚禄父,使管叔、蔡叔傅之,以续殷祀。遍封功臣同姓戚者。封周公旦于少昊之虚曲阜,是为鲁公。周公不就封,留佐武王。……
其后武王既崩,成王少,在襁褓之中。周公恐天下闻武王崩而畔,周公乃践阼代成王摄行政当国。管叔及其群弟流言于国曰:“周公将不利于成王。”周公乃告太公望、召公奭曰:“我之所以弗辟而摄行政者,恐天下畔周,无以告我先王太王、王季、文王。三王之忧劳天下久矣,于今而后成。武王早终、成王少,将以成周。我所以为之若此。”
于是卒相成王,而使其子伯禽代就封于鲁。周公戒伯禽曰:“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于天下亦不贱矣。 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子之鲁,慎无以骄国人!”
管、蔡、武庚等果率淮夷而反。周公乃奉成王命,兴师东伐,作《大诰》。遂诛管叔,杀武庚,放蔡叔。收殷余民,以封康叔于卫,封微子于宋,以奉殷祀。宁淮夷、东土,二年而毕定。诸侯咸服宗周。
以上这段文字可以清楚地告诉我们:第一,周公旦是“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他和周王室是同一个血统的至亲骨肉;第二,周公旦被封于鲁之后,“不就封,留佐武王”,也说明他一直掌握着周王室的大权,以维护周王室为己任。可以认为,这些正是他形成并确立“亲亲上恩”的鲁国主流文化意识的社会和思想基础。而所谓“亲亲上恩”,无非就是以宗法血缘关系为治理国家的的总纲。
与鲁国的“亲亲上恩”不同,齐国的主流文化意识是“尊贤上功”。这也可以从其始封国君太公望那里得到最好的解释。
太公望虽然同样是周王室重臣,却不同于周公旦。首先,关于太公望的出身,《史记?齐太公世家》就记载了三种说法。
其一,“太公望吕尚者,东海上人,其先祖尝为四岳,佐禹平水土甚有功。虞夏之际封于吕,或封于申,姓姜氏。夏商之时,申、吕或封枝庶子孙,或为庶人,尚其后苗裔也。本姓姜氏,从其封姓,故曰吕尚。吕尚盖尝贫困,年老矣,以渔钓奸周西伯。西伯将出猎,卜之,曰:‘所获……非虎非罴,所获霸王之辅。’于是周西伯猎,果遇太公于渭之阳,与语大说,曰:‘自吾先君太公曰:当有圣人适周,周以兴。子真是邪!吾太公望子久矣。’故号之曰太公望,载与俱归,立为师。”
- 杨大鲁、赵军、张膑油画作品全国巡展”亮相威海2016-08-03 01:08:18
- 齐鲁文化的历史起源2016-08-02 02:08:55
- 山东陈冕状元府现状(图文)2016-08-02 02:08:00
- 解密山东临清胡家湾古瓷窑2016-08-02 02:08:20
- 康熙三次巡幸山东济南的故事2016-08-02 02:08:17
- 黄际遇先生逸闻趣事2016-08-02 02:08:33
- 生如夏花 命若琴弦2016-08-02 02:08:55